發表於 Movies - Taiwan

愛 Love (2012) 56 ***



鈕承澤頗能掌握商業愛情電影的元素
浪漫的感動與幽默的喜感節奏準確
可惜角色、故事編排都顯得不夠細膩、深刻,甚至顯得天分夜譚
雖能有些感覺,確難有說服力
不過這不就是愛情喜劇片總愛玩的點子,讓人做夢嗎
至少我被娛樂到了

片頭的運鏡速度頗有好萊塢電影的風格
快速的交代幾個不同人物的工作與生活
順暢度令我驚訝

這電影中所有人物的對白都有一個共通性
就是很盧…一種撒嬌式的盧,ex:你怎麼這麼啦! 這樣不行啦! 我怎麼辦啦!
就連豆導的角色中年男子講話都如此,我不知道這是非常豆導式的語言
還是這是台灣人說話的特性?
而我竟也覺得豆導可愛了起來

發表於 Movies - IrelandMovies - UK

Hunger 飢餓 (2008) 55 ***1/2



這部關於北愛爾蘭共和軍IRA成員Bobby Sands在監獄中絕食抗議,66天後身亡的故事
Michael Fassbender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精采的演出
為此戲而暴瘦,寫實呈現絕食抗議者會承受的心神耗弱與身體折磨,包括腎臟、肝臟衰竭;皮膚潰爛等等
一句話可以代過的歷史,就這樣血淋淋的跳上了螢幕
為了自由的信仰,可以連命都不要,而且是做到底的精神,震撼了我
不免也反思台灣過去的反對社會運動者,似乎就少了點這樣堅決的頑強
而當時需對抗反對陣營的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又該有多強的心力才能不畏這樣的對抗方式
使用絕食抗議是最險的一步棋,這攸關生命存亡(如果能貫徹執行的話)
卻也是最容易喚醒人民同情心,可用感召達到一些政治目的
Bobby Sands並沒有等到英國政府的妥協,雖贏得了1981/04/09英國國會議員補選
這顯示民眾以選票默默的支持,卻在1981/05/05活活餓死

Steve McQueen首度的大螢幕作品,影片有一種史詩般的靜逸
拍攝手法、剪接方式、運鏡調度…都令我讚嘆
電影先以監獄內一名獄卒為主線,後來是新入獄的IRA成員Davey,後來是另一位發狂的獄友Gerry
這些橋段都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
等到神父與Bobby Sands那段關乎絕食抗議的道德爭辯後,整個主題才明朗開來
可後來的重點專注在Bobby活活餓死的變化中,並沒有串連起這些不同立場的角色讓電影格局更大的橋段出現
獄卒就被IRA成員殺了,Bobby死後也只用字幕打出陸續有九名IRA成員絕食身亡,一切都顯得過度輕巧的代過
這成了此片最大的敗筆,沒有不同立場的論述,多線條的推演也沒有一個妥善的收尾
雖然Bobby與神父的那場戲說出了他堅定的信念,卻沒有解釋清楚他非如此做的原因與心路歷程,這也是這電影沒有交代的(這只是我個人的好奇)
電影的重點只在於展現絕食而死的真實性吧,其餘的部分,想必我只能在其他電影中找尋了

絕食所需的堅毅信念展現,就是此片最大的優勢
也因此,我更了解Aung San Suu Kyi的難能可貴了(這點是The Lady沒有拍出的精神)
Steve McQueen是位可期待的導演,近期的Shame展現其更大的才華
再次與Michael Fassbender合作出好作品
這兩人要成為電影二人組了嗎? 繼續期待著下一部作品

最後…想要獨立的自由是什麼?
身為台灣人的我,看完這電影後,反而更困惑了
是因為我長久在幸福中不自覺? 還是在民主的假像中被騙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