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Movies - FranceMovies - Italy

Terraferma 內陸 (2011) 38 ****



家族的傳統事業如何面對新世代的到來? 如何生存? 這是每一個世代都必須面對的無奈
而守舊的家族年長者不願改變的固執,也是常態
剛出茅廬的青少年又該如何面對父母輩的觀念與祖父母輩的世代落差
這電影以一家以捕魚為業的家族做為出發點,除了面對資本主義式觀光事業的衝擊外
也面臨的非法移民者偷渡上岸時必須面對的同情心與觸法的兩難

此片以唯美的海島風情鋪陳出應該天真、休閒的暑期海島生活
卻帶出隱藏的家族掙扎與非法移民的社會議題,對比式的呈現先以視覺的刺激,進而引導觀眾的省思
是部成功的動腦影片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這不只是僅屬於歐洲的問題,台灣也正在經歷著
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的辯證,也正在台灣上演著
反思是第一步面對問題的開始,除了控訴外,有沒有其他是人民可做的? 可思的? 可省的?
這電影中,令我震撼了、感動了、思索了
我體會了,一個人民可用什麼樣的小人物的心態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發表於 Movies - USA

We Bought a Zoo 我們買了動物園 (2011) 37 ***



電影平鋪直敘如行雲流水,該感人之處有動容、該憤怒之處有宣洩、該情慾之處有直接
沒有特別的驚喜,也不致於太平庸無趣
這電影對我的價值,該是提醒我美國人平凡、單純的美好

美國人的單純、美好,容易為人詬病
可這電影凸顯這些特質的優勢
用這樣的方式面對Grief更能擁有正面的能量
面對Grief這艱困的情感議題,好似美國人單純得找不到其他的方式,只能如此踏實的面對
或多或少可能少了情感的複雜面或更真實的可能
不過這就是美國人可愛之處呀

喪偶之痛難熬,卻能幻化成另一種力量
在人間找尋另一個伴侶,在美國人思維中也能呈現較為自然沒有衝突
雖然此片還沒完全觸及此情節,不過也能想見這家人會使用一種單純的方式處理
一切都可以被分開的,前妻是可以被思念的,未來的感情也能夠創造回憶
孩子應也能慢慢接受這樣的變化
這樣的再建家庭是一種更健康的模式

看著父女如何對話,小童星Maggie Elizabeth Jones時有驚人的智慧之語
總在適時的觀察下直接的發表超齡話語,第一時間我懷疑這麼準確的觀察是否為一兒童能有的(畢竟有太多成人根本毫無此能力)
轉念一想,兒童其實觀察能力更入微,也更能毫無保留的直覺反應
兒童的智慧之語,便不足為奇了
若長大後沒有「變形」,相信會是未來的好萊塢紅星

Matt Damon蛻發為成熟的魅力奶爸,這是第一次我發現他是迷人的
一個成熟男人眼光中透露對孩子的慈愛(可不是戀童癖)特別有吸引力
Colin Ford這年輕的小帥哥,前途無量
成功演繹了這位壓抑、憂鬱、脆弱又憤怒的青少年
Scarlett Johansson也開始散發成熟女人的氣息,似乎我這才能理解多年前她開始爆紅的原因

發表於 Movies - Poland

Wojna Zensko Meska 男女之戰 (2011) 36 *



我誤以為此片會讓我看到男女的情慾觀點,或是有趣的性愛觀
結果這只是一部荒謬劇

唯一可取之處
是能一位看似平凡無奇又有些肥胖的中年女性
改造成一個頗有魅力的女性(外表上)
真的醜的非常有說服力
而後的改造更是頗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就是一部大爛片

P.S.波蘭的肥皂劇竟然近似於西班牙肥皂劇?

發表於 Movies - USA

The Greatest 愛,孕轉 (2009) 35 **1/2



意外死亡,活下的人如何面對傷慟
這樣的題材並不新穎,也有太多的電影探索過
其中最接近此片的是The Son’s Room,有更深刻、更真實的挖掘

此片呈現的人性歷程,7 stages of Grief
1. 震驚/否認 2. 痛/罪惡感 3. 憤怒/討價還價 4. 憂鬱/孤寂 5. 好轉 6. 重新建構生活 7. 接受/希望
在此片中不同角色與其不同時期中都多少經歷了這七個階段的某個部分
只是在這電影的整合上顯得過度用力,情感階段的轉換也有些不合理
浪費的此片黃金演員組合: Pierce Brosnan + Susan Sarandon + Carey Mulligan
其中Pierce Brosnan的演出令我眼睛一亮,我只記得他的鮮明007形象,他的「能演」嚇到了我
雖然我認為那場大哭的橋段,有太過刻意的嫌疑,可我認為問題出在劇本編排上
這些演員們已經就劇本做了一個最完美的演出了

痛失愛兒的母親,如何面對與接納未曾謀面的女友還懷有身孕,這是一個外來者,更是占領兒子最後心房的女子
寧願躲在角落舔食哀慟傷口的母親,如何與想要繼續振作生活的父親同處一個空間
一家人因為痛,在也不能提及死者的一切,家人被迫各自使用自己的方式療傷
沒有爆炸性的宣洩,這家人或許也很難有真誠的對話了
而一切就是能發展的這麼好? 這點就太多刻意了,也是導致此片失敗的主因

不過這到不失為一部好的grief理解教材

發表於 Movies - Norway

Turn Me On, Goddammit! 艾瑪好色 (2011) 34 ****



少女懷春,是這電影最大膽與異於其他青少女的題材
一個少女的情慾養成與幻想,如此真實的呈現,的確令我大吃一驚
一開始還有點不知該如何跟隨這個故事情節
隨著情節的發展,了解到除了青少女情慾的探索、無法對人言說的孤寂外
青年的單純與複雜的人性,容易形成「霸凌」也是此片另一大重點
一個單親的母親又該如何面對女兒的情慾發展? 母親的兩難也感動上演

影片在真實與幻想的畫面間穿插呈現
可沒有在畫面上有清楚的切割,只是突然接回現實的對白,才能令觀眾了解,原來前一段是Alma的幻想
只是那最關鍵的一場戲–Alma喜歡的男孩竟拿出自己的陰莖靠向Alma的大腿,卻令我懷疑究竟是幻想還是真實發生過
有一度我認為導演應該要用更區分的手法令觀眾了解真實與幻想的差異
不過這或許是導演的意圖,所以我們就跟影片中的其他人一樣,不知道Alma究竟是說實話還是說謊
觀眾又有多於影片人物對Alma幻想世界的窺視,更加深觀眾會對這段戲的真實與否有很大的困惑
等到了…兩人對質的那場戲,才算是最後的確認吧

以孤獨的青年叛逆伴有幽默喜劇的色調
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
也是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最佳寫照
青年走過了一段憂鬱、孤獨後,也能走出正面的整合
給了這電影最美好的結尾

P.S.男主角Matias Myren有部分長相與神似,極度近似Joseph Gordon-Levitt
若是我的青年時期,也難不有如此的幻想吧

發表於 Concerts

浮生若夢 王瀅絜二胡演奏會 03/24/2012 at 中山堂光復廳 ****



我非常意外今晚的演出會令我如此感動
沒想到一場音樂會能有如此多個人特質的呈現,這在科班音樂圈中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堅持
演奏者的用心與努力也都直接的傳達給觀眾
光復廳也是一個非常棒的場合
若能更少觀眾,更有沙龍音樂會的感覺,應該會更好

與鋼琴伴奏的互動,時有各唱各調的狀況出現,姑且就視為默契不足吧
改編Tango名曲,或許是二胡這樂器本身的問題,我反而認為更凸顯了這器樂的限制與缺點
與電子音樂合作的現代樂曲,是一種尋不到「轉、和」的困惑中結束,後來才得知原來電腦出了問題,有1/3的片段並沒有如計畫中呈現便結束了
每個作品前的言說,或許是收音、回因問題,偶有聽不清楚的狀況,文字的使用上可更精簡
燈光的使用增加了整場演出的完整性,不過可有更多的改進空間

美女二胡演奏家,絕對會是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發表於 Movies - FranceMovies - UK

The Lady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2012) 33 **



這電影有很多的缺點,而Aung San Suu Kyi卻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給了我不少的思考與感動

從影片一開始,我便情緒充滿,多次流淚
影片主軸的是Aung San Suu Kyi與丈夫的感情
從一開始,我便問自己是否有能力這樣支持另一半,我必須承認我太過膽怯與自私
要能夠扮演一個成功者背後的默默支持者是需要多大的能量與妥協,決不是單純的愛便可達成的境界
可他們的感情在太多的新聞資訊中早已令多數觀眾知曉
一部電影無法深入挖掘觀眾不知的可能,或揣測一個名人的心境,這實在是一大缺失
而過度灑狗血的要令觀眾落淚,我看到Luc Besson給了特別多內心戲的橋段,卻都是早在觀眾可以猜測的情節
ex:從片頭就堆砌丈夫得癌症的訊息,到了Aung San Suu Kyi接到信還要使用這麼多膠卷讓楊紫瓊「用力」演出,實在是很不聰明的選擇
ex:孩子對母親的思念可以用更細膩的方式展現,而不需要安排一場戲,兒子進屋神情異於往常,原來只是要做在父親身旁說I miss ma,又是一段廢戲
這部電影中,有太多這類的安排,拖長了電影的時間,也降低了電影的價值
問題都出在Luc Besson身上

不過對於完全不知道Aung San Suu Kyi的年輕人,這可視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只是這麼重要的一位女性,竟然只能有這樣的呈現,實在令人非常失望
更浪費了楊紫瓊從影以來最細膩的演出(就算偶而有些橋段看來有過度的演出,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導演身上)
最關鍵的一場戲,也是Aung San Suu Kyi從此聞名於世的事件–如何不畏軍人的槍械,用其溫和堅定的正氣令他們按不下板機
多年前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是一個美國人的轉述,他在告知我這件事時的神才飛揚與被感召後的相信,都比Luc Besson的拍攝要成功太多
這關鍵的一段,就注定了這部電影的失敗

電影配樂是最成功的催淚元素
每每令我高漲的情緒更快決堤
不過電影劇本沒有更好的配合,卻也成了這電影廉價的主因

發表於 Movies - Hong Kong

蝴蝶飛 Linger (2008) 32 *1/2



人鬼戀包裝的是人因犯錯無法彌補的生命逝去後的罪惡感
那強烈的罪惡感讓生命無法繼續,困在精神的牢籠裡
女主角李冰冰陷入了長期的憂鬱
或許是鬼,或許是幻想
不過在走過這麼一段後,愧疚或許終能放下
為有真正的面對,才能繼續生命
而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故事可以是感人的,可以是有說服力的
可不知是杜琪峰無法成功堆砌人的情感? 還是這故事容易被拍的矯情、失真? 還是將故事比重放在愛情上的選擇?
這故事想要傳達的複雜情感,我可以想像
可以選擇親情的困境、罪惡感的複雜、存在主意式的思維…等
卻無法從影片的畫面中感受到這一切的鋪成,少了很多的說服力
反而成了廉價的偶像劇電影
就算選擇較有賣點的愛情部分,若能妥善的編排也能成為一部吸引人的愛情電影吧
韓片「觸不到的戀人」,甚至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都要以此片出色太多了

李冰冰的長髮扮相較為迷人
短髮怎麼看怎麼怪
而她與周瑜民也真沒有chemistry
可惜了一個可以好好發展的故事
或要選擇探索一個人如何從這麼大的傷痛PTSD走出,來一段有說服力的心理治療
也是另一個可發展的圖像呀

發表於 Movies - China

我願意 I Do (2012) 31 ***1/2



剩男剩女為題材,形成這部都會愛情喜劇片
少不了八股的劇情編排,一定要有:
荒謬的相親橋段(搞笑用)、感人的浪漫追求(耍羨慕用)、多金帥氣的男性們(排場用)、善良美麗的女主角(幻想用)
雖然老套,這電影烘托的還算成功,至少我能對號入座了
只是對於海報這麼醜,我還挺有驚訝的

李冰冰算是此片最吸晴之處,美麗堅帶智慧的女人
孫紅雷的男性特質,也確實極有魅力
可段奕宏,我就不懂了,沒氣勢,也沒長相,是投資者?
勉強算是性格男星吧,或許是我勾陋寡聞,不知他在對岸的火紅?
大陸都會電影的對白,在我看來總是非常的有趣
或許是文化差異所致,人物角色對於文字的使用、反應的快速、回應的直白,都顯出樂趣
不知道對岸的人民是否也與我有類似的感受?

這電影對我最大的提醒—勇氣
正巧是這兩天正在想的
該是如此,我才有對號入座的機會吧

最令我眼睛一亮的是,無意間看到導演孫周的照片
他才是最佳型男吧
雖然當年的「周漁的火車」並沒有感動我,梁家輝這選角應該是主要問題
不過我遲至今日才知道導演這麼有型
那日重看周片,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了? (膚淺呀我)

http://big5.workercn.cn/ent.workercn.cn/c/2012/01/09/120109153500943692776.html

發表於 Movies - USA

After Sex (2007) 30 ****



這是部低成本的電影,影片的質量是粗糙的
可有非常精彩的對白,還是令這部電影有非常高的可看性

性愛後,八種關係的呈現,由對話展現,特別有意思
有掉落一地的訊息,供觀眾了解這八段關係的階段、心境、腳力對決…等
除了能滿足觀眾的窺視慾外,也頗有空間令人對號入座的

這部低成本的電影,竟然還網羅了幾位在大螢幕上頗有能見度的演員
Zoe Saldana、Mila Kunis、Jane Seymour
不得不佩服這電影的製片與導演,頗有眼光?
還只是僥倖而已?

1. Christopher & Leslie
在dating與進入relationship之間的猜忌與曖昧對話
點出了男女的差異與試探性對話的可愛
若能看懂的人,或許能幫助其異性戀感情的溝通效果
該進入一段關係了嗎?

2. Freddy & Jay
恐同症 VS 好奇同性性行為 VS 同性戀
這三者間的差距,在這段對話中,有些論述
當然也少不了,走過這些歷程後,出櫃的同志心態
結論說得好
I’m not arrogant enough to pretend that I know who you are. You might be like me or might be just curious. But either way, whatever you are, don’t try to cater to what other people’s idea or what you should be.

3. Kristy & Sam
第一次的性經驗後…
兩青少年尷尬的對話,還挺可愛的
男孩的自尊明顯的脆弱
後面的情節安排,更是一絕
非常幽默的一段

4. Nikki & Kat
有了前一段的男同志困惑,也該來一段女同志的性別認同
從同志好奇走到同志認同,是階段性的? 還是?
願意與同性發生性關係,是否就是同志了?
第一次的come out、需要更多人come out的擔心或想法
談論到性器官給另一個人的感受
這段對性本身,談得特別深入

5. Trudy & Gene
換妻俱樂部的老夫妻討論過去、人生、死亡
在35年婚姻之後,一起變老
有種甜美的幸福

6. Neil & Bob
男同志伴侶,是否還需要有一號零號的分別?
在兩個男同志伴侶中,總有一個較為陽剛、一個較為陰柔?
這是依循父權社會的規則? 還是?
看著這一對gay couple的辯論
當兩人當搶當較為陽剛的那方,還能形成一段relationship嗎?
當做過多的情緒表達,就是娘砲時,又有多少男同志願意展現如此的陰柔面?
而這的確是很多同志伴侶會出現的議題

7. David & Jordy
一對已分手的couple,在一次sex後,談論過去分手的原因
一個總是劈腿還睡了女子女性朋友的男子,一個或許還沒從失戀傷害中走出的女子
兩人都無法直接回答,為什麼兩人在此時此地在這間房內
無法對一個女人忠誠的男人是什麼樣的心態?
是想要修復過去的關係?
是想要讓對方理解愛的傷害?
還是?
這段,我覺得較為無聊

8. Marco & Alanna
一場one night stand後的尷尬對話
如何能辨識聽到的何者為真? 何者為假?
是玩笑? 還是真有其事?
人有多少能力辨別是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