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Movies - Taiwan

本來面目 (2020) 22 ★★1/2


真的是沒電影看了,在MOD上看到這部關於聖嚴法師的紀錄片,對於聖嚴法師,我只知道就是法鼓山的創辦人,喜歡他建立的道場,樸實又有品味的禪修中心,喜歡他偶而在電視上可以聽到的說法,但除此之外,沒有更多深入的理解。把此紀錄片當做事更了解這位法師,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試金石。

但我想我最意外的是,看完此片後,聖嚴法師在我心中原本有崇高尊重的法師形象,突然變成一個捍衛漢傳佛教的凡人,佩服他可以如此建立一方佛教聖地的成就,但他的做法與說法好像不似過去只看到皮毛般的令我佩服,雖然此紀錄片應該是出自信徒之手,並沒有什麼批判的角度,但突然佛性的光環退卻了,我看到一個平凡的老和尚,在人世間的某種堅持與用力,好似在我心中一個得道高僧該有的風範消失了,或許是我看所謂真正得道者該有種不落俗世的仙感吧,而突然這種在人世間的努力與執著都太過用力而少了靈氣吧? 原來這可能是我的盲然吧?

但這算是用心的紀錄片,說明過去時還用了動畫做呈現,算是還能有些故事性的理解。但對於更多心路歷程都沒有更多深入的展現,或是不同立場者如何看待這位法師年輕時的各種作為,也沒有更多深入的挖掘,甚為可惜,但若是出自信徒之手也能理解,如何能褻瀆師父呢?

發表於 Movies - Denmark

A Fortunate Man / Lykke-Per 心之所歸 (2018) 63 ★★★1/2


一個牧師之子,對於家族內極度傳統符合信仰而貧窮的教養下,讓一個與家族格格不入的反骨兒子心靈充滿了創傷,因此也種下對家族難以釋懷的恨意與愛,這樣的複雜性讓這男孩從小就一個如何跳脫這家族的計畫,他有大膽熱情的願景,這讓得到去城市發展其夢想的機會,一開始因為野心不顧他人的自私,讓我不是太喜歡這個角色,但他專注在夢想的堅持也不得不令我辛苦,也讓他成功吸引富裕家族的關注,甚至連富家女也愛上了他,而富家女卻又是猶太教家庭,這裡面或許也有潛意識對父親的情懷所致的結果,而最令我感動的是猶太家庭竟然對女性如此的尊重?父親完全接受包容女兒的所有選擇,甚至因長女將繼承最多的財產,這點最令我感動與意外。而富家女卻能對社經地位與自己有極大差異的男子全然的同理與包容,就在看著一切發展竟然順利的難以置信時,就在我猜想後半段會如何成功後跌跤的情節鋪陳時,突然男主角的內在心魔卻湧現,在他還沒成功前就毀了自己的機會,他開始自卑了?與父親對立的掙扎不安又重現了?開始懷疑兩人的背景差異是否能真的一起生活?因母親過世的回鄉突然被家鄉女孩吸引?讓他就在離成功一步之遙之時,卻突然做了一個急轉彎的決策–解除婚約,緊接而來就是所有資源的斷裂遺失,永遠失去達成夢想的機會,最終不得不回到家鄉過回貧窮抑鬱而終的日子,與兒子關係不好似乎也重演了自己的父子關係,看得令人不勝唏噓,但又覺得此片的安排也確實寫實。心魔則是讓我又看到一個人若能接受心理治療,應該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產生吧。是一部片講完一個人一生的故事的電影,因此故事步調變化快速,好像很快就交代過去了,至於想說什麼呢?又有點不太清楚導演的意圖,一種大時代電影的感覺。

發表於 Movies - USA

Novitiate 愛的見習生 (2017) 51 ★★★1/2


原來此片關於1962 年,羅馬教廷召開梵二大公會議後,對於「修女」的影響,片尾打出此會議後前所未有的修女大出走,九萬名修女還俗,此片讓我理解原來教會曾經給修女們的原來權力這麼讓傳統的修女感到榮耀,當教會希望拉回與一般人的平等感時竟然會如此的傷害她們?此片的修道院院長(由Melissa Leo飾演)難以接受宗教改革,首先是,神父不再用拉丁文做禮拜,並在彌撒期間面對教徒不再是背對教徒(原來過往是如此的,此片對我而言深富教育意義)。所有天主教徒都鼓勵尊重他人與自己不同者的信仰。所有修女不再需要穿著傳統的服飾作為他們終身與Christ結婚的象徵(這點我很意外,我沒想到天主教的修女象徵的是嫁給Christ。而那個儀式更有點可怕,一群穿著新娘禮服的小女孩躺下被一塊黑布蓋上,然後斷髮,真有種進入墳墓的錯覺?!),而這規定的改變在此片看到像是一群修女被休妻了般難以忍受,她們可以自由穿著任何衣物。自我逞罰傳統也不再是適合與Christ結合的必要修行道路也不再接受各種極端的犧牲行徑為愛的行為(這點在我21世紀的眼光看來,本就是一種製造創傷的非人對待,但對那時候的修女而言或許是一種榮耀被剝奪吧?)最後,最後,在教會與上帝眼中,所有修女的地位應與所有天主教徒相同,不再特別被上帝格外的鍾愛(大概就這點是我比較能理解的失落,畢竟本來選擇的犧牲路途是有高人一等的高貴地位,現在這卻被剝奪了,對比之前呈現修道院的訓練,要是我是為了這種地位而犧牲自由的修女,當然很自然便會選擇還俗吧)。

而我原先以為此片是一部關於修道院如何非人的養成對修女的訓練。所以整個觀影過程我一直以為會有更嚴厲的限制,我以為會更病態的(還是我過去看過的片污染了我?)。從一個見習修女Novitiate Cathleen(由Margaret Qualley飾演)的變化中開啟這個故事,她來自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母親算是類單親的養大她,父親靠不住也總不在家,但對這小女孩好像不是太大的問題,她還是一個深受母親關愛與支持的女孩,青少年後因與其他青少年想戀愛不同,她卻是深受到天主教的平靜吸引,17歲時自願進入修道院期望成為修女,更能體驗到天主的愛與平靜,與其他自願選擇修女道途的女孩不同,她的家庭沒有虔誠天主教的信仰,其他人多少有些家庭的壓力或期待而做此選擇。在這過程她都渴望能得到天主的愛,我也感覺她修行的挺不錯的,直到因為不只是渴望天主的愛,一日睡眠時候有了自慰行為而開始了自虐的選擇,後來卻有了一個轉折,尋求的肉體安慰的對象卻是另一位修女,總感覺這個安排有點奇怪,但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因為刻意的壓抑自己的慾望反而會進入一種imprint的狀態,剛出生的鴨子睜開眼看到誰是認定是媽,而這時候剛好有一個修女讓兩人有獨處的機會,就此點燃了這層肉體慾望。好像是刻意要讓此片有個驚奇的轉折,而肉慾對象不能只是異性戀,非要是同性戀,總感覺這段戲的安排好似少了什麼,雖然不能完全說不合理,但少了點什麼讓這一切安排更有說服力,兩個修女都是imprint的狀態嗎?但又沒有那種愛情般的感受,或許是神父戀童案如此多也是這類的情感,這跟一班人沒有遭遇禁慾要求者不同?(這部分是我還需要多學習理解之處)

除了這段轉折的劇情安排我個人感覺不夠有說服力以外,我感覺此片的眼出都極有出色,Margaret Qualley更是有種清新又格外純淨的美,相信她的演藝事業發展極有未來。Melissa Leo演出修道院院長的各種情緒變化也掌握極佳,在堅守傳統的選擇上並沒有跨到過度虐待的界線,這也是與我原來預期更變態的不同,想必也是她謹守界限的選擇。Julianne Nicholson演出不支持女兒當修女的母親,卻也只能無奈接受,一次次去到教會見證典禮,像是看著女兒一步步走往地獄的無奈,也能看到作母親的各種無奈與自責。

發表於 Movies - UKMovies - USA

Mary Queen of Scots 雙后傳 (2018) 48 ★★1/2


Saoirse Ronan很美,但是否有皇后氣場?有點不太確定,但聽說這位瑪麗女王是最美的女王,看出她努力演出氣勢,可能是她的長相還是太清秀可愛了,不太符合我內心對女王的成見吧。不過她是我選看此片的原因,英國女王與國王的歷史極為複雜,常常看得我頭昏目眩,搞不清楚之間的關聯,也很難透測理解英國政治的複雜面,總希望電影能讓簡化我理解的速度,但此片似乎看得我昏頭轉向,還是不太理解其中的複雜性。

Margot Robbie的演出也是有趣的,但很難不想到Cate Blanchett演出的一拉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伊莉莎白Elizabeth I 依麗莎白一世氣場高下立見,但也或許不能這樣直接的比較,兩部電影的故事詮釋角度差異不小。另一個有趣選角就是Joe Alwyn,他現在是英國宮廷片的御用男配角嗎?之前也在The Favourite 真寵出現過,自從李安的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連恩的中場戰事就有點忘了這位演員,沒想到最近看的幾部片剛好都有他,Boy Erased 被消除的男孩。這幾部電影出現的他都有點小混混的感覺,而且都不是主要角色,跟李安電影中差別不小,可又不能說演技不好,卻是沒有太多光芒的存在,未來的演藝工作發展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因看了些史實紀錄,此片還是有其不同角度的詮釋,像是瑪麗女王的第三段婚姻,史實多是猜測瑪麗有與新歡共謀殺了第二任丈夫,但此片則是女王被第三任老公設計陷害了。此片的呈現無法令我對任何角色有同理心,拍攝的方式有種距離感,像是看公視歷史介紹影集,不像電影,但又沒有教科片來的說明清楚,我實在難以理解新舊教間的紛爭,也難以理解政治力的複雜,為了女王必須乖乖退位,又或者一個女王選擇一直結婚,一個選擇不婚,那之間的抉擇關鍵又是什麼?都像是霧裡看花般知道史實,但我無法連結到對當事人的感受上理解,這點令我感到有些失望。宮鬥戲實在要成功許多,至少我能比較理解心機的走向。

但作為一部電影,令我引發好奇,在網路上蒐集些資料理解,也算是很重要的動力了。未來英國歷史類電影,還是很難抗拒的。

此片另一點特別之處在於,找了黑人拉丁人亞洲人演出「白人」角色?這是什麼樣的有趣選擇呢?Gemma Chan與Adrian Derrick-Palmer 與Ismael Cruz Cordova,這的確有種舞台劇的效果,就像一堆改編的莎士比亞劇早有用各種不同種族性別的改編版本,放到了影片上有種格外的新鮮感。早年也很多白人演出亞洲角色嘛。

突然我能理解此片的沉悶感了,有種劇場的無聊感,一堆不夠有娛樂商業元素的對白更是拖慢了此片的節奏,只能期望既然沉悶那就更有教育訊息吧,卻又感覺訊息不足。

發表於 Movies - USA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她的錯誤教育 (2018) 122 ✭✭✭✩✩


1.jpg
關於性向改造夏令營,沒有特別走瘋狂的控制行徑,只是低調溫和的讓女主角在這過程中慢慢察覺自己,只有從小小的不舒服中察覺到精神暴力,我想算是對基督教這類改造營用非常不批判的方式演繹了,這對我而言是一大意外,實在是看多了修道院之類的可怕壓抑情節電影?「這個每天提醒我們有錯的地方,難道沒有對我們造成心理創傷嗎?」這句經典對白,夠隱微吧。但更覺得此片呈現的更有可信度,的確更有效的心靈改造或許更是用這種善巧的方式循循善誘吧。只是當我看到一群「被定位為迷途羔羊」有同性傾向的青少年被放在一個營內時,會不會更讓同性傾向更難被扭轉?此地反而成了充滿誘惑的田地?反而不用在外面世界要猜想對方是否也對同性有好感而不敢越舉有所控制。

Chloë Grace Moretz有大量特寫臉部表情的演出,她的演出內斂成功呈現一個對自我認同感到困惑的孩子,只是我怎麼看怎麼覺得她的五官分配位置有些奇特,實在很難覺得她很美,但她演出的青少年則將我帶回了青少年時期,我好像也重新經歷了一場迷惘的青少年時期,有些回憶湧上心頭,也重新理解青少年的掙扎歲月。導演在選角上除了要展現性傾向議題外,在種族、社經地位、肢體障礙、顏質身形劣勢等不同的弱勢族群符號也被暗示的帶入此片中,在找尋自我定位自我的迷惘青少年期,這樣的反思電影有著獨特的提醒。

此片是一種回顧後有些味道的電影,但觀影當下會有種沉悶的無力感,好像是青少年期無趣無望感的夏日午後氣息。怎麼我突然想到某些日本電影?

發表於 Movies - UK

The Children Act 判決 (2017) 113 ✭✭✭✭1/2


1.jpg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在主軸上有可能像是兩個不同的故事被湊在一起,令人感覺探索的不夠深入,也可能在敘事節奏上有些混亂,但我卻覺得此片足以令人省思與被震撼感動。

此片最大亮點絕對是Emma Thompson,而且我感覺她變得更美了,那內斂又精準的演出,完全令人理解法官的兩難,甚至能引人同情,卻也能完全同理她在婚姻中的沈默不語的冷感,又是有多大的工作使命感才令她某程度選擇犧牲了婚姻生活,雖然在婚姻的變化是有些不自覺的,卻也是清楚的選擇,這些各種矛盾的情緒都能輕易地透過她的演出被傳達出來,如此細膩而溫暖的女性怎麼能不被吸引呢?(是我變了,還是真的好多女人越老越迷人呢?)Stanley Tucci的好丈夫形象也真的吸引人,幾段關懷老婆與討好老婆的神情說明了如何在這婚姻中被忽略的失落感,幾度我都有種想去抱抱他的衝動了,成功演繹這個重要女性背後的好男人(突然想到是不是很多英國男人都如此呢?格外有胸襟嗎?)但外遇做法或許也是要喚醒老婆的注意力,至始至終還是愛著老婆?這部分或許是就見仁見智了,但我認為這些演員的演出都極為有說服力。

第一個主軸當然是司法在判決上的困難,法官如何謹守法律界限作出決斷這絕非容易之事,特別當這是與個人信仰有所衝突時,在法庭戲內精準的點出了這些矛盾如此清楚的,我覺得這真是導演Richard Eyre的功力。
第二個主軸則是一個年輕人被這樣的充滿關懷魅力的女法官吸引時,他熱情不顧一切的只想要靠近這位女性,因為他有太多關於生命的疑問等待被解答,他或許錯把這對生命解答的渴望感受曲解成愛情,但卻也刺激了一個專注在事業上,長期忽略婚姻另一半的女性的某種心再度被溫暖了起來,在我看來我並不認為女法官對那小男孩的情感是愛情,但的確有被吸引想關懷與照顧對方,但又僅有專業界限。從我的工作經驗中看來,這是很容易處理的問題,甚至該說是常會遇到的狀況,因此我觀影到此刻時很難不跳出職業性的思考,她怎麼不好好花時間跟這青少年說明清楚自己對他的關懷,但他有很多的疑惑與過多扭曲的想像情感最好要找到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協助?我想悲劇至少可以被避免,或者是至少可以是在深思熟慮後,而非因為無法理解這世界,又感覺被唯一想靠近的女性拒絕後,那像是一種類失戀的自殺選擇吧?

當然最厲害的就是作家Ian McEwan,多部電影都改編自他的作品,而且都能有多元主題的深入探索,人性的觀察與設計上的確有其戲劇張力,幾部電影都是我很喜愛的,Ex:On Chesil BeachAtonement

P.S. 穿幫劇本

發表於 Movies - BelgiumMovies - FranceMovies - Romania

Beyond the Hills 靈慾告白 (2012) 108 ✭✭✭1/2


1.jpg
大概劇情進行不久,就能猜想到結局,但我想像兩種版本,一種是此片呈現的較為內斂安靜的版本,更能隱隱的重擊到某些願意思考的信徒吧,另一種版本是非要把女友帶走的女人,因精神疾病發作大鬧修道院,形成更大的醜聞,我想後面這版本或許會更符合刺激的口味,但或許能引發沈思的力道便可能薄弱了,也可能更顯俗氣。

兩個在孤兒院相遇的女孩,有著患難的情感,某一女孩把這關係視為相伴一生的約定,但另一女孩卻尋求心靈的平安,走進了修道院修行,單純地遵守神父說的每一個規定,就算有認為不舒服還是溫順的相信著,這一群修女是安靜溫順的信仰者,這就是他們的選擇或許也沒對錯,只是當那女孩來找這被她imprinted的女孩時,這難以割捨的情感就可能撼動這保守的修道院。用很大量的對比反諷這樣單純的信仰者,但又巧妙的不只是種極反諷,而是淡淡的呈現真實樣貌,他們真的只是一群單純相信教義所說的一切,遵循神父的教導,而神父或許也不是什麼神棍,也是另一個更有權力的單純信仰者而已,但尷尬的卻只能拮据的維持一個修道院的經營,卻也一方面咒罵擁有金錢的邪惡,這些小地方隱含的尷尬的對比,當局者迷或許很難理解從觀眾視角可能看到了什麼。而最後可預期的悲劇產生了,那撼動這一切的女孩被修道院弄死了,此故事來自一個真實故事的發想,有時候天真信仰者真能搞死人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有錯,但人命失去了,還是堅信上帝會照護我們,該說單純信仰真好?還是?

此片用一種冷冽的旁觀者姿態看著各種不同立場的呈現,只是安靜地觀察一切的發生,不同立場者的觀看角度,也在寒冷的冬季場景下更顯的酷冽,這樣的緩慢低成本小品非我喜愛的風格,但這樣安靜地呈現,卻讓某些沒大聲疾呼的控訴創造緩緩的漣漪效應,擲地無聲卻繚繞不退…我還在體會著什麼…緩緩的…

不知道是否教徒,會感覺被冒犯呢?

發表於 Movies - USA

Paul, Apostle of Christ 使徒保羅 (2018) 72 ✭✭1/2


1.jpg

電影本身,沒有太多新意,故事架構簡單,甚至有些無聊,平鋪直敘使徒保羅的晚年經歷,不知道是否要基督徒看會更有感覺?但我對於此片的美化保羅信仰是感動的,不是我過去所知教會的創立者,給我僵化與固執的錯覺,而是一個活出愛、不會迫害非我族類、不害怕死亡的信徒,而不是一神教信徒們總會打著為上帝、阿拉、耶和華而戰的理直氣壯,而是到了死亡盡頭還是用「愛」傳遞福音,我不知道這樣的詮釋版本,基督徒們是否能夠接受呢?當現在的基督徒行使批判他人的權力時,當片尾一句「這部電影獻給受迫害的人們」,我不知道是否有基督徒們會願意反省自己擁有權力時,卻用自己認定的真理迫害他人呢?

看到導演訪問時提到「影片最惹人爭議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寬恕,這並不意味著軟弱或接受邪惡,而是與邪惡面對面……這是最難的」我能感受到此片的勇敢,但期望任何信仰者也能記得,不拿著自己的信仰為真理的理所當然去迫害他人才好。

發表於 Drama

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 Lost Wings by 台南人劇團 12/7/2017 ✭1/2


1.png

感謝朋友的邀約,有第一次看劇場節目總排的體驗(過去都是音樂會比較多),當聽到是蔡柏的作品時,猜想應該不至於太難看(非舞台劇愛好者的我,真的有些害怕了)雖然看過蔡柏的作品不多,就只有Re/turn與Solo Date,但至少都算是娛樂性佳的作品。當進場前看到作品的英文劇名時,我聯想到的是Wim Wenders的Wings of Desire,裡面那落入凡間的天使。再看到簡介後,發現這本天書使用了三界來包裝難民議題、多元種族議題、政治權力下產生的階級不對等、宗教信仰的極權手段等,感覺與今年金馬影展大贏家「血觀音」與「大佛普拉斯」有這麼類似的社會批判力道,看起來這是近期的政治正確主題嗎?還是只是巧合,所有的創作者都聚集在這些議題上探討。

相信你所看不見的,就會看見你所相信的。
Believe in what you can’t see, and you will see what you believe.
這放在劇尾的句子,卻是所有宗教開宗明義的提醒,最終想要撞擊的,撼動人心了嗎?

我看到蔡柏的野心,但無奈議題太多太雜,並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一切,所有的議題都沾到邊了,卻都沒有更深入的探索,這些沾到邊的論說,應該在新聞媒體上多少都能想像的到,這些議題的兩難吧?那些情節的選擇與對白,竟然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看的中國民間故事電視劇?

演員們似乎沒有明星,加上蔡柏這次也沒演個小角色搶搶戲,整個演出都有些平庸,不然就是什麼情緒都用「憤怒」演出,悲傷也是憤怒、心疼也是憤怒、受傷也是憤怒、關心也是憤怒、反諷也是憤怒,我不知道是我感受錯誤了嗎?動不動就吼叫的方式,我有被嚇到。然後呢,一些講話的語調,人人都變成了「蔡柏」?我突然有種再看Woody Allen電影的錯覺,人人都成了導演的標準演戲法?

舞台設計是我最喜歡的部分,看得出製作的用心與大製作的資本。其餘的,服裝還行有試圖做出創意,但就是不夠好看。一開場,就是變裝皇后秀,沒有電影中的刺激華麗感,也沒有紐約外外百老匯的騷勁,舞蹈動作感覺就是平凡,因此就算議題無法處理的深刻,至少能被娛樂到我也能感到歡樂先,但連最容易發揮的變裝角色笑點都處理得有些尷尬,不知何故?

P.S. 看總排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拍照

發表於 Movies - USA

麥可-我的直男前男友 I am Michael (2015) 11 ✭✭✩✩✩


i_am_michael_xlg

看多了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劇情,想說難得有同志變成直男的電影,好奇那心路歷程的轉變會如何呈現,而這還是真實真事的故事。當事人Michael Glatze現在也才41歲,過去還不只是一般的同性戀者,而是同性戀權益活躍份子,出版同性戀雜誌,後來卻因為深入研究聖經,成了反同性戀的牧師,這樣的認同身份轉變應該是極為有趣的題材。

可以感受到導演/編劇Justin Kelly盡力不批判,也設法讓反同與贊同的兩面論點都能如實呈現,但依舊感覺很難有平衡性。影片呈現Michael Glatze的轉變性傾向源頭來自Panic Attack,而那根源就是因為害怕「死亡」,怕死怕到回歸基督教信仰,沒直說的是Schizophrenia Spectrum診斷,但是聽到上帝跟自己說話幻聽的暗示明顯,太害怕死後無法上天堂了,因此必須拋棄自己對同性的性傾向,唯有異性戀性傾向才能被上帝所接受,而對同性的性慾則被解讀為「惡魔的誘惑或試煉」,所以不能被欲望誘惑,但究竟當事人是否真能對女性有性慾望呢?這點似乎刻意模糊了,與女人結婚用「愛」作為回應。但劇情還是安排了在某些關鍵時刻,Michael還是打電話給前男友,話沒說白,但總是呈現一絲猶疑與不確定的迷惘,但對信仰的堅信讓他再也不可能走回頭路了。而Michael堅定的信仰在影片上都有一種偏執瘋狂的感覺,不確定這是否是導演的刻意?還是Michael本人就給人這樣的感受?

可惜沒有更多深刻的心理探索,有些無趣的劇本詮釋,電影品質就像是電視電影的層級,雖然吸引了James Franco演出主角,電影依舊平庸。不過知道有這麼一位知名人物,還是有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