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Movies - Spain

Las 13 Rosas (2007) 71 ****



1939年的Madrid發生了什麼歷史大事?
法西斯主義的Franco叛軍與共和黨發生了內戰
共和黨員們因叛軍取得軍事勝利後鳥獸散,僅剩下寥寥可數的共和黨員留在Madrid
而其中有13位幾乎全是未成年的少女,各有不同的因緣際遇加入了共和黨,留在Madrid堅持她們的信念
最後與43名男共和黨員一同被槍決

拍攝過去歷史的史詩大片,好像是義大利、西班牙電影工業很愛選用的題材
故事主軸放在其中五六位女子身上,多線條的交叉呈現出不同女子間的家庭背景、感情歷程、信仰信念,繁複的故事說的有條不絮
這電影的成功絕對是導演與編劇的才華與功勞所致

在戰爭的年代,人性看似複雜,確極為簡單
在事態的變化中,取得權力者使用控制思想的方法不外乎幾種
軍人的使用,加深市民的恐懼,將非主流思想者捕擄,殲滅不同的思想
非權力核心者選擇自保,或有告密、沉默、逃離的行為
只是作為旁觀者,這或許是弱勢者的堅持信念,可這樣的信念會不會只是被利用的棋子
就算信念是正確的,有沒有需要在緊急時刻不願意一絲的妥協
最後賠上的卻是寶貴的生命

故事訴說的細膩不過度灑狗血,不傾向表現她們對信仰的堅持(很多人或許只是因緣際遇的加入,而非激進者)
影片將焦點放在生存的喜悅,在困苦中相互支持、鼓勵維持歡笑的能力
她們那對生命正面的態度,特別令我感動
演員們的演出非常自然、真誠,沒有誇大、噁心的炫技
就算是能極盡能事煽動人心的橋段導演都能謹守界線,就算是到了劇情的最後、最高潮處,還是細膩的不跨出界線
那影片的收尾,只能令我讚嘆
因此能造就此片心態寬廣的史詩巨片
(不免懷疑台灣為什麼拍不出這樣能喚醒現代人的歷史巨片,卻不以灑狗血的方式,成就一部電影的藝術性)

此片由於人物太多,雖然以盡力將每個角色說清楚了
可對於其中有太多情感還是只能點到為止
因此難以滿足我總愛深入了解每個角色的期待
其中有多段關係充滿曖昧
EX:典獄長的感受與想法是什麼?

另外,此片對我一大問題是,我對這些西班牙演員一點熟悉度都沒有
所以這五六的女主角們的跳躍橋段,我常會搞不清楚誰是誰
就算要依靠與她們有關係的男演員認出她們,對男演員我也有同樣障礙
熟悉度不夠的臉龐,感覺都長得很像
因為她們都很美,他們也很帥

發表於 Concerts

愛與關懷音樂會 by 林昭亮&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05/26/2012 at 國父紀念館



一通電話,就莫名的出現在這場音樂會現場了
上一次聽林昭亮拉現場,應該已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21世紀也不過12年啦)
帶著我身心的疲憊赴約,誰要我要前一晚答應人呢(內心不斷的後悔著)

結果…..
連最基本的音準與節奏速度的穩定都沒有,更別論音樂詮釋的好壞或說服力與否了
可怕的音準,讓我想睡著休息的安寧都沒有
不斷被驚嚇到
真的…如果弦樂器無法有乾淨的音準,還是躲在交響樂團好些
至少還有銅管、打擊,能幫忙蓋過些荒謬的基本功不足

我不禁好奇林昭亮對這場音樂會的感覺如何?
或者更可能是他已經有太多與一群音不準的樂手合作的經驗,早已不稀奇了
可能我太久沒聽音樂會了,我今天有被嚇到

P.S.哈主播有在中場休息後出來當串場主持人
她清楚的口條有讓我嚇一跳,說到 “起立"更讓我嚇到
不過她真的是很甜美可愛的,突然我懂了,為什麼很多有錢人愛娶主播了

發表於 Movies - Hong Kong

志明與春嬌 Love in a Puff (2010) 70 ***1/2



原來我前幾天看的是續集,這才是第一集
這才了解為什麼劇本的安排會是如此了
用愛情包裝室內禁菸法、菸草漲價的社會事件,反之亦可,這倒是很聰明的一個手法
讓我想到了幾部義大利電影,ex: The Best of YouthThe Best of Youth2Good Morning, Night

愛情出苗的點燃,如何從相識、曖昧、進入關係,此片的重點
頗有現實感的說服力,只是此類電影的極品還是The 500 Days of Summer
不過此片更為成功之處,應該就是粵語粗口,一種獨特的港式幽默
探討的兩性關係,或許更合乎華人世界中的男女了
ex: 姐弟戀、熟女渴愛、男女大不同…等

彭浩翔以懸疑恐怖片開場,這黑色幽默的使用,真是有趣極了
這種八婆式的話家常,更是華人世界中不可少的人際交流模式
加深了此片的喜劇賣點,很是成功

發表於 Modern Danc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2012初夏展演–星Show 05/24/2012



林懷民《星宿》
1979年的作品,畫著國劇臉譜的現代舞舞者,踩著尚未訓練完成的身體
隨時抖動的四肢無法走在拍點上,水袖拋出的時間點也總顯得尷尬
我不知道是林懷民的作品出了問題? 還是?

Bill T. Jones《D-man in the waters》
重新演繹1988年的作品,這關乎八零年代同志生命的歡悲離合
是舞者太過年輕嗎? 感覺不到重的無奈,只有歡樂的跳躍
身體語言上比前一部作品要好

孔和平《蘭花鑼鼓》
靈感來自花鼓燈的民間舞,有川劇與京劇的身形、手段,還有扇花的融入使用,臉部表情要時而活潑時而嬌媚
這沒有太多靈魂深度的作品,舞著跳來頗有種青春的氣息
可身體的訓練又少了傳統舞的訓練? 看來力道總是少了點什麼

楊銘隆《無名》
舞者們身穿多種淡色輕鬆衣物上場,唯一共通點是酒紅色的襪子
因此舞台上有不少滑行的動作
出場像是一群蜘蛛,這是編舞的意圖? 還只是玩些現代舞態?
這作品就如名字般無名,看不出編舞者想要傳達的意念為合

張曉雄《春之祭》
1913年Igor Stravinsky的The Rite of Spring以配合芭蕾舞作形式在Paris首演
對當時觀眾而言太過先進的音樂難以被接受
而這確是20世紀以來絕對經典的曲目,不知道被多少編舞者試圖挑戰的作品
強烈的音樂語言,能與之匹配的舞蹈作品不多,總是被音樂也吃掉了
這次是張曉雄的挑戰

幕一拉開,19名穿著肉色丁字褲的男舞者圓跪在舞台上,這氣勢已經成功一半了
學生舞者們已經盡其全力展現力與美,雖然身體還有待磨練的痕跡明顯
可也足以讓觀眾體會到張曉雄編舞的精髓了
雖不算是壓倒眾人的上乘之作
也算是此晚最成功的作品了
不愧為壓軸之作了

P.S.販賣50元的節目單,竟然沒有每個作品的創作動機或文字解釋?

發表於 Movies - Hong Kong

春嬌與志明 Love in the Buff (2012) 69 ***



一對戀人的感情歷程,一開始使用如 500 days of Summer 的手法,跳躍呈現這段感情中不同的階段
起先我以為這是港版的 500 days of Summer,隨著情節發展,戀情的順序不再跳躍
焦點在於一段感情如何複合、如何繼續
可能是年歲不同了,也可能是楊千嬅與余文樂沒有戀人的化學變化,比較像是哥倆好
我並沒有被這段感情說服
我怎麼看,怎麼想的都是,我一定會選光頭呀…還是是我品味變了?

兩人一開始看電視的相處,倒是非常生活性的踏實
雖然余文樂奇怪的幽默,並沒有成功說服我楊千嬅能狂愛他的可能
而楊千嬅又擁有什麼令余文樂難以抵抗?
不過這還是一個可看、有趣、能引人對號入座的愛情電影
倒也頗有被娛樂到的滿足的

發表於 Movies - ChinaMovies - Hong Kong

情謎 The Second Woman (2012) 68 *1/2



雙胞胎愛上同一個人,或是周璇在雙胞胎中的那個人如何區分出兩人的差別
這樣的題材總能引起觀眾的好奇,此類題材不知道有多少的創作者想要挑戰
要挑戰老掉牙的題材,不能創作出一個擲地有聲的作品,其實就算是失敗了

此片失敗了
舒琪沒有能力將雙胞胎兩個角色的人物特質非常清楚的切割是敗筆之一
當然支持者可能會聲援此處的安排就是要讓故事中的角色與觀眾時而能體會誰是誰,才能堆砌出不確定的懸疑感
可是一個演員只能靠外在裝扮(放下長髮、紮起馬尾),演出的區別度只在安靜內斂VS潑辣外放,這演技是不夠有深度與內涵的
而且舒琪長期有口語咬字的問題,雖然不是所有演員都需要字正腔圓
可她這樣的口語能力是連一個演員該有的基本功都沒有達到,嚴重影響了詮釋角色的廣度
難道演來演去她都演台灣女人嗎? (突然想起新第一夫人的非常台式語言「很奇怪ㄟ你」)
不過她還是一個美麗的女演員,或許這樣就夠了?
余文樂的演出也是矯情的廉價,看不出這讓兩個女人愛上者有何魅力
他看似痛苦的坐享齊人之福也無說服力,只有種強說愁的少年維特感

電影劇情的節奏詭異
先是前三分之一的愛情橋段,兩女一男的糾纏
開始是愛情悲情劇,第三者介入的痛苦,以劇中劇對比人物角色的內心糾結
然後轉到了懸疑色彩,壓抑的憂鬱情緒,讓觀眾感到謀殺的氣息
最後又來了一對兄妹的偵探情節,這又開始顯得有點好笑
原來這是悲劇?

悲情、憂鬱,這都沒有問題
只是這電影無法呈現更高的藝術價值
就成了荒謬的矯情之作了

發表於 Movies - UK

W.E.溫莎公爵夫人 (2011) 67 *1/2



Madonna的電影
有華麗的藝術美學、精巧的攝影角度安排、無可挑剔的音效配樂、絕對的流行元素,這是場豐富的視覺饗宴
可惜除此之外,內在是空洞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作品

試著一個現代女性對Duchess of Windsor的著迷,帶出兩個女人愛情的痛苦與喜樂
用一種平行式的手法,讓這女人再深入了解Duchess of Windsor的選擇與作為後,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療癒性理解與選擇
這故事架構沒問題,可惜靈肉的安排有問題,完全感覺不到這兩個女人心靈的迷人
只像是兩個無聊令人感到窒息的女性,沒有現代女性被關在黃金牢籠中的心靈探索,就連滿足觀眾窺視慾的Duchess of Windsor內心都著墨的稀少
我不知道問題是出在對於外在事務的美好太過重視? 還是Madonna的內在是這樣淺薄只能導出這樣的戲碼?
只能說可惜了一部在外在條件上如此精致美好的製作團隊了

發表於 Drama舞台劇Modern Dance

Cie Dos a Deux – Fragments of Desire 法國雙向肢體劇場 – 慾望片段 (2009) 05/18/2012 at 實驗劇場 ****1/2



這作品意外的洗刷了我對舞台劇的成見
它靈活的運用了舞台效果,讓道具變化快速,空間的轉換上不再是受限於舞台平面的缺點
反而是透過流動性的場景佈置,製造出舞台劇獨有的風格與特色
這令我對舞台劇的平庸徹底改觀
沒有一句對白,卻用更直接的身體語言說出的更深沉、揪心的故事
卻沒有過往看舞台劇過度誇大演出的做作,反而是一種自然又恰到好處的細膩
這些演出者的能耐太令我驚豔了
我不禁懷疑是因為無語言而沒有做作可能? 因此我是一個較喜歡肢體演出的人?
還是就只是這些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掌握度太好了,而沒有舞台劇演員常有的問題?
另外,此作品採用精簡的時間交錯手法帶出故事,這樣的手法讓我想到了電影
以全黑的狀態切割不同的場景、空間,在時空的跳躍中有條不緒,觀眾情緒也在精準掌握的張力中不斷增漲(是的,我落淚了)
而重回過去的展現,是由兩個木偶演出,那段兒童被侵害的戲,就這樣由偶戲濃郁的展開,觀眾都不得不感到沉重的氣息
主角有什麼樣的過去,如何展開新的生活,以如此在精巧不過的手法,完全出乎我對舞台劇能呈現的效果
我完全被說服了,也對我以前的無知與決斷感到慚愧

除此之外,四個演出者多重才華展現無庸至疑,無論是身體語言、臉部戲感、偶戲掌握、戲劇節奏掌握、快速場景調度…等,都近乎完美的令我執想尖叫、狂動
音樂在此作品中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光彩,讓此作品更有撼動人心的能耐,功不可沒
音樂情緒的掌握這是超乎作曲家的另一種能力,所有歌曲的選擇擁有催淚的效果
音樂中的節奏掌握與作品節奏性的連接,也都在精巧的算計中
這作品不會因過度沉悶而陷入藝術性高卻抽像難解的缺失,也不會因為作品的好懂而失了心靈深度的可能
這是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作品,卻妳要深入的探索,也有更多的題材供妳挖掘,ex:戀童癖好、兒童性侵、親子衝突、性別認同、變性慾望、多元愛情模式、主僕衝突與矛盾、…等

這作品提供給我一個最直接的省思是,若因某人為某一個性別而有戀愛感,當發現那不是假想的性別時,愛情就不在了?
同理可將「性別」處更換為任何特徵、事務、條件,ex:有錢、才華、體貼
那愛情是在一個非常容易達成的狀態? 還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迷惑中呢?
編導精巧的選了一個盲人做為這個選擇者,而某種程度的盲目呼應了愛情中人人的盲目假想
而被選擇者,究竟是毫無自主能力? 還是用其魅力擄獲了對方,其實使對方毫無其他選擇的可能?

還有太多可做的深度思考…就留給想寫此作品的論文研究者吧
有機會觀看此作品的話,千萬別錯過了

http://www.dosadeux.com/?lang=fr

若硬要說缺點的話,我其實厭惡了對於非一般的性別認同者,總要冠上童年被性侵或某種虐待的暗示
21世紀了,雖然這比例不低,可做此解釋還是太容易標籤化、汙名化了

P.S.這作品完全可在大劇場演出吧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票房的考量,而只在實驗劇場演出

發表於 Movies - FranceMovies - Italy

We Have A Pope 落跑教宗 (2012) 66 ***



當將掌握權力高峰的教宗,竟然想要逃跑,竟然panic attack
panic attack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狀態
可對於一個終生奉獻自己的所有於宗教也好、政治也好、企業也好的一個人,終於有機會或得最高地位時竟然卻步了?!
試想一個被選上的總統,在就職典禮時失蹤了? 這該是多麼荒謬的狀態呀
當然教宗的選舉與政治上的選舉還是有些本質上的不同
可這畢竟是準備一輩子的信仰吧,因此這題材的選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開頭
而至高神性的宗教人士遇上了心理治療師,則是另一個趣味
宗教內有不少的神職人員該有求助心理醫療的經驗,不過這從來不該是一個可公開的秘密,可這次宗教內的最高權力者,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性的開頭
若此情節發展能極富說服力,相信會是一部非常有趣得電影

可惜…這電影走不近深入的剖析,或者是因為這有趣的題材開頭就是毫無說服力吧
一個被所有主教選為下屆教宗的人選,竟然連信仰最根本的議題都無法解答?
好吧,或許很多的神父是有可能不懂裝懂的呼巄信徒
可這麼像剛接觸神學的新生對生命的提問? 好啦,真是有很多人就這樣過一輩子了,只是這應該是一個神父從神學院甚至更早前就該探索的議題,竟然遲至被選為教宗才「驚醒」? 這電影無法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雖然此電影的主軸可能是要強調教宗只是個「人」的現實,而這根本就將教宗一輩子的付出貶低了吧,我好奇天主教徒對此片的看法會是?
這樣簡化神職人員的養成,我不知道是導演、編劇出於反諷? 對於教會長期不滿? 還是另有意圖?
可未能有合理的劇情安排,也毀了這有趣的點子…非常可惜~~~

另外被貶低的,則是看起來傻裡傻氣的心理治療師
選擇讓觀眾知道,治療師也是一個人,這點毫無問題
一個治療師連基本的自我察覺能力都沒有? 是的,我知道的確有些自大的治療師的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可是連一點包裝能力或偽裝出自信與風采的能力都沒有,這實在令我太意外了
該是我原來期待此片能有精彩的神學與心理學深刻哲理辯論或其他能擦出火花的劇情
結果,這治療師成了一個沉迷在非專業的神父球賽勝負中,像個非要比出高下的小學生
劇情簡介號稱的神父與治療師的相遇情節,根本就是少的可憐
給這出走教宗的診斷也只是,關愛缺失症、不知道自己是誰
根本就無法對於在關鍵時逃離重要位置的行徑做出深刻的診斷
男治療師在此片中只能以愚笨形容,至於女治療師倒是有較有趣的分析
只是後來那非倫理的行徑,也令我有些匪夷所思,雖然或許意外發生你不能不接見你的個案
可是把你的個案跟你的孩子放入同一台車中??? 這應該是要被吊銷執照的行為吧
唉呀~~~真是可惜了這麼有趣的題材呀

甚至不得不開始有些陰謀唸頭
是要暗示神父的戀童慾,讓要位居高位的教宗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暗示神父長期在修道院的修行,完全不了解俗事的愚笨? (明明我看過的紀錄片,都知道神父在宗教的權力核心者是非常擅長政治的)
反諷Vatican核心權力者的無知?

以上是此片最大的問題
除此之外,這影片的拍攝細膩,看的出攝影師的用心與天分
演員的演出也是出色的
即便這看來像是荒謬劇,又不太好笑的喜劇,Michel Piccoli的演出還是令我感動了
而這麼沒有說服力的劇本,在他演來,似乎也有了些說服力

發表於 Movies - Germany

Das Experiment (2001) 65 ****



由於某種錯誤的記憶連結,常看到此片的海報,卻誤以為是The Machinist
而不斷錯過觀看此片的機會
特別是這是由1971年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編而成的
The Lucifer Effect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實驗
而我以為德國應該總是用此類心理學研究,希望能為納粹形成的原因做一解說
這類電影往往出自德國人之手,前陣子才看的Die Welle也是類似題材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故事並不陌生,對電影的考驗就在於如何能有說服力的呈現出將「好人」刺激成了「壞人」
這電影成功達到了這效果,甚至也令我起了情緒上的共鳴
而這電影故事要合理,問題就出在那野心勃勃的心理學家身上
理想上,我們會希望所有心理健康從業者都有很好的訓練也有一定的道德高度
不過現實上總會聽到些令人難過、甚至憤怒的真實事件
而這電影為了些戲劇效果,犧牲的就是心理學家的專業形象
男心理學家不顧女助手的專業建言,不斷讓這實驗繼續走上了悲劇
還好在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中,教授Philip Zimbardo提早結束這個實驗
另外這電影中令我憤怒的還有實驗設計的不完善,竟然有這麼多黑色角落沒有被攝影機捕捉
就實驗者的安全考量上,實在太過輕忽了,不過我相信這也是為了戲劇張力而做的設計

有了這麼多實驗的經驗後,現在在心理實驗設計上的人性倫理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也較不可能有如此富有價值卻可能殘酷的實驗結果出現了
這類實驗或許希望喚醒的是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與自省,可多少觀眾願意省思自己呢?
台灣近期的潑糞雙煞事件,似乎也與電影相似的人性複雜面
一種社會的集體暴力,在經濟不穩定的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依舊上演著

演員的演出足以引發我在這實驗中感同身受的複雜情緒?
有害怕、恐懼、不滿、憤怒、沉默、疏離、厭惡、鄙視…等
這是影片超過文字能提供的渲染力,確也可能阻礙其他想像的可能
不過對於電影中不斷穿插男主角Moritz Bleibtreu與初識女子的情愛畫面,令我不解
是為了提醒觀眾現實生活外的美好? 是以展現能支撐男子繼續留在實驗中的勇氣? 還是要呈現生活的對比? …等
或許這些選擇有達到這些效果,可我對於多次的穿插畫面感到不耐煩
對我而言,此片的藝術性也遭到些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