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隨筆

從關中女兒關雲娣墜樓新聞看台灣社會反應


這新聞給了我一些思考

1. 母親言語中透露女兒與女婿的感情不睦,女婿有外遇的嫌疑
這多少引發了公眾者對丈夫背叛這類話題的敏感神經
如果沒有出人命,有多少人會重視夫妻的吵架議題?
這時候一般人會說,那對夫妻不會吵架呢
那可不可以以這樣的例子開始重視couple therapy(夫妻伴侶心理治療)
還是總要等到意外發生了,才懊惱呢?
還是平日只會極力撇清的說: “我們問題沒有這麼嚴重,不需要任何幫助、治療、諮商?"
這部分有待從事心理治療者進一步對社會環境宣導

2. 父親關中展現的就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最深的關愛
對女兒所有一切的包容
這樣突然失去女兒,他的心理修復將會是漫漫長路
特別還遇到可能為自殺的議題
對於PTSD創傷事件造成人心波動的debriefing減壓治療是應該出動的
接著是長期的grief therapy悲傷治療
可身為名人的他,台灣的心理治療是否有做到完全照顧隱私的制度呢?
而心理治療療效是否有做了足夠的推懭,會讓民眾第一個想到能尋求這樣的幫助嗎? (還是只會在內心滴咕,我又沒有發瘋,為什麼需要幫忙)
這部分需要體制上的配合,除了心理師證照化以外,有沒有整個系統的支持,才能提供更讓人民信任的服務呢?

3. 被貼上背叛者的女婿也是與關雲娣最後通電話的人?
暫時還不會體會到台灣的輿論壓力(大陸的新聞反應應該沒有台灣來的大,畢竟關中在大陸的知名度應該不高)
因此我以為他會面臨的心理壓力多由罪惡感延伸的心理困境,ex:
該如何面對妻子因為與自己的爭吵導致死亡? 該如何面對岳父母的指控? 該如何面對女兒長大後需要解釋的年紀? 該如何撫養女兒長大成人(看樣子更有可能會把監護權轉給關中夫妻?) …等
這些心理困境的處理,我相信好的心理治療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只是心理治療服務的提供與當地環境有很大的關聯(這部分我不清楚大陸的情況)
有沒有妥善保障個案隱私的法律保護? 隱私權的保護,台灣媒體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扒糞行為,會不會就算找到了心理治療師也被拍到呢?
當地人民普遍對心理治療的感受為何? 了解心理治療能提供的幫助有哪些? 對心理需要治療有沒有汙名化的擔心?
找到心理治療師的途徑是否暢通? 能夠像一些先進國家能立刻找到有證照的治療師,而不是被市場上充斥不同心理導師旗幟者用更會行銷包裝的手法吸引嗎?
…等
這都需要很多人力的投入,才可能改變的環境

4. 關雲娣的女兒還只有六個月,不過未來這個家族能提供給她的環境會深深影響她的發展
成人間不修護內心的悲慟、歸罪、不滿、憤怒、罪惡感…等,就算沒有修復選擇避而不談,也可能在無形中影響一個人人格的健全發展
當然,也不是有所謂心理治療師的介入就一定能有100%完美的環境
這還是要回到人與人的關係上論之,同樣的家庭出生者,也可能養出一個知名的成功人士,另有小孩長大後成為吸毒者
並不是所有的從事心理治療相關產業者就不會有情緒障礙(精神科醫生自殺比率也是醫生內最高的,也可能是因為台灣環境小,精神科醫生需要尋求幫助時,比一般人更礙於面子或其他問題導致、過度自信自己能掌握心理健康、醫學院的訓練過程並沒有強調心理治療的訓練…等)
醫生就不會生病?
醫生只是比一般人多了些工具可以處理生命中出現的疾病,也能較敏感的及早治療
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我想是更重要的
台北市推廣的早療是否有有落實於社區的療效呢? 這需要有具有信服力的中立機構做評估,可惜我們依舊人力不足

5. 產後憂鬱症?
新聞媒體上從死者、家屬的微博、blog挖出些文字、照片,就開始大作文章了
那一個人沒有過憂鬱的狀況? 沒有過憤怒? 沒有過快樂或悲傷的照片?
用這些就足以宣告某個人有產後憂鬱症了?
看到她與女兒開心的模樣,又開始猜想,她應該不會輕生吧? 她怎麼這麼狠心?
我想就是人人都以為可以做這樣的診斷才讓大眾不知道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吧
當然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關雲娣沒有產後憂鬱症,這疾病成了代罪羔羊
她可能有其他的身心症狀,或像是後續的猜測,是不慎失足墜樓?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對於心理健康的知識貧乏,可這又該是誰的責任呢?

面對親人的死亡都是人生最難度過的考驗,自殺更屬其中更難處理的議題
可新聞媒體極盡能事的編故事,還是令人啼笑皆非
請問哪個正常的嬰兒不會哭的,所以因為孩子哭了,就把關雲娣友人在網路上的抒情文字大肆報導
好像嬰孩的哭是因為知道母親的離去
更進一步操控的是,對自殺者的批判性
我不知道對於在電視機前有自殺念頭者,這些訊息
ex: 關雲娣的母親悲慟的說,兒女不應該傷害自己。
ex: 責備這狠心的母親怎麼可以就這樣拋下自己的孩子。
如果他們有方法,他們應該不會選擇這樣的路
還是老話一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發現後,不是用"你幹麻想怎麼多"做回應,而是同理當事人的心理,如果無法請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忙
別忘了連絡各縣市的自殺防治中心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6317391.shtml
6. 最近發展,不是自殺而是不慎墜樓
對比媒體先前的渲染報導,或許顯得可笑了
那有新聞媒體先宣告有遺書,現在又沒有了
有沒有新聞媒體願意先率先道歉,之前的資料錯誤呢?
不過我想這既然是一個被受關注的新聞
它還是值得被注意
只是我們如何從這樣的事件中學習到些什麼,未來能做些什麼
或許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