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隨筆

Cafe 遊記 3


隔壁桌的三位高中生,因不確定咖啡館內的廁所是那個門(沒有任何的指標,就只是在看來一片白的牆有兩個切口)
就這樣這三個害羞的孩子,就哪個是廁所的門討論了近十分鐘,甚至來來回回走了幾次,又退回他們的桌邊(這不是開口問店員就可以輕易解決的嗎?)
最後一個比較不害羞的男孩起身去推開那個正確的門後
走回位子上,那急需使用廁所的男孩才敢放膽地前往使用設施
他們這樣害羞的單純…我也曾經有過嗎?
曾幾何時我不再這麼害羞了? 我顯得自在(那天聽到的讚美?)
還是這是年歲漸長的一種象徵
知道門在那的我,刻意像不清楚般看著他們討論與忙碌
嗯…我像是觀察著實驗鼠般的心態,也是年歲的累積吧

發表於 Movies - USA

The Tree of Life 永生樹 (2011) 86 ****



這電影有細膩的詩意風格,近乎自溺的孤獨,闡訴關於生命的共通性
美是這電影給我的第一印象,接著有太多的象徵符號讓觀眾思索自己的生命歷程
除了適時的背景音樂外,很多時候是一種在水中獨處的 “靜逸"(我個人非常討厭這樣的聲音,因此我不愛水類運動)
或是在沒有聲響打擾卻因此有更迫人的 “寧靜",或是在任何空間裡沒有人為聲響的狀態被放大了
因此一股必需面對自我的孤獨襲身,這或許是明顯的導演Terrence Malick意圖吧
它不提供標準答案,甚至是用非常隱諱的抽象包裝
因此我猜想每個人看完此片都會有南轅北轍的論點

生命之火? 那是出現在螢幕上三次的畫面,最後一次,我依稀看到的是人類的四肢? (當然我想,那更是導演刻意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安排)
影片花了很大的篇幅,拍攝了自然之美,聲光與畫面的細膩,非得在設備良好的戲院觀看不可
否則這步調緩慢的電影,連該看到的畫面都看的模糊,應該會很助眠吧
開始一段文字來自聖經
Where wast th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arth?” (Job 38:4)
生命是什麼?
而基督教的上帝,並沒有答應什麼,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期何時上帝會帶走一切?
從這角度觀之,這是一部探索上帝意圖的電影?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部宗教電影,可在經過製作人與演員在坎城的記者會上的QA,我更覺得證實我的直覺,這並非是一部如表面上看來如此"基督教的電影"

只是在西方的世界中,基督教義在各方面影響著他們的思考與行為,因此展現一種辯證過程
更深入影片中的脈絡、肌理,我以為這影片的中心思想更為道家、佛理

影片一開始把人類的行為分為兩種方向,一條是自然之路(自私),一條是神的道路(利他)
看似遵照教會指示行事者,也可能是尋自然之路
片中不斷在詢問上帝為什麼拿走了一切,又或者是Brad飾演的父親在獨與中說著,我是個好人,我努力生活,我也在星期天時捐點小錢,為什麼上帝你還是拿走了我的兒子?
這樣的疑問,便是一種尋求自然之道吧,因為人類尋求的一切還是為了他們,他們表面上的遵循教義來自一個更大的恐懼
而guilt卻是基督教最為掌控人心的主要方式,因為人皆有罪,我們需要懺悔
(這是否是Terrence Malick的反諷呢?)
或許只是更真誠的彰顯,我們每天思索卻永遠得不到滿意答案的生命意義吧

Brad Pitt飾演的父親,展現的是遵循自然之道的生存者
為了生存,你需要更強壯,不能天真
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母親,象徵了無條件接受的母性,就好似在基督教義中,不斷被闡訴的上帝之愛
可是矛盾出現了,上帝卻常常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無預警的取回你的一切
就在這樣的瞬間,人類才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建立在人類的需求上,因此我們創造了上帝的存在? (宗教有美化生命的動機,因為我們需要相信)
還是我們只能從"愛"中茍延纏喘的過日子,懷疑不會令我們更快樂,而接受有愛的存在,我們才能生存?
辯證的結果,或許不能改變什麼,因為人類從來就無法證明什麼,只有願意選擇的信仰罷了

從人類人性的角度看此片,這電影鏡頭的特寫之細膩,我只能讚嘆
攝影師Emmanuel Lubezki展現的美,令人窒息
從Freud觀點,這影片是這麼清晰的呈現了兒子的弒父戀母情結
小孩那麼無心卻殘忍的虐待動物行為,不是在真實不過了嗎?
一個孩子如何從出生時的單純,到慢慢有了自己的聲音、祕密、說謊的需求、憤怒、鄙視、愧疚、罪惡感、困惑、懷疑…等
每一個情緒、思考的轉變,都那樣清晰的呈現的螢幕上頭,我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野心
只是這一切太人性了
我不認為Brad的那個父親是兇殘的,他不過也是生活下的陪葬品
他願意用肢體表達愛意,這點上比起多數的亞洲父親是好很多的
他是用了很多身體的力量控制孩子、妻子,不過影幕上呈現的,多是他用這樣的力量制止他們的反動,而非暴力的濫用
他只學會了這樣的方式面對情緒的衝突(又一個可以用心理治療訓練的技巧了)
他只是一個想要成為somebody的一般男人,在父權世界中存的劣等男性是可憐的
他們還是有如此強大的ego,要他如何不為自己的失敗感到汗顏呢?
最後…傳宗接代成了他唯一的驕傲,多少父母生孩子不是出自"自私"觀點呢? 又回到了自然之路的辨證了
而這父親帶給這家孩子的是一種威權的恐懼,可是他們是一群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因此他們還有反抗的骨架
否則真正受虐的孩子,可能連思索的能力都沒有,不是全然的脆弱、不然就是無法思考的暴劣
而家庭主婦的母親,沒有在社會生存中摧殘,她可以輕易的保有天真、相信愛,教導她的孩子要以愛面對世界的考驗
在看在男性的眼中,除了對比出自己的粗俗、失敗時,他們能吶喊的也只剩下我是這家庭的 “供應者"
男性的暴怒下,我聽到的是脆弱的靈魂,他們只是生活的陪葬品
因此我以為此片呈現的不是一個獨特的家庭,Terrence Malick想呈現的該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家庭
細膩的觀察,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模式,甚至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矛盾式的存在吧

影片使用極大量直對天的鏡頭,或是向下俯瞰的視框,這意圖太明顯了,不用多說
只是少用這樣窺視世界方式的我,還是被這樣的視覺畫面刺激了
除了時空交錯的剪接外,真實、幻想、夢境、記憶的畫面交錯銜接之巧妙,令我激動不已
天才之作
卻應該是曲高和寡的

這影片可以提供的辨證,我可以繼續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論述
這是此片最美妙之處,它僅提一個思索的平台,每個人可以自我探察
因此,它完全沒有提供答案,更沒有電影該有的戲劇性
它不是如藝術電影般的緩慢(藝術電影還能提供些什麼觀點),它是一種真空的抽離
甚至連恐龍都出現了,創世紀意味明顯
我想一般觀眾的接受度應該不高吧
所以沒有給它一點耐心、也不願意思考,那可以直接跳過此片了
這是一部詩意的哲學的非娛樂作品
也因此少了一顆星,這不是一部在任何情緒、時空下都可以輕易觀看的電影

P.S.此片的拍攝過程也是非常有趣的,原來是2010年期待的大片,Terrence Malick卻說趕不出來
2011年影展期間,Terrence Malick卻以害羞為由缺席了,不過他就是有魅力吸引了這麼多的票房演員,也讓這電影引起世人的注意
不知道DVD幕後花絮會不會有導演的訪談呢? 真的很好奇他自己是怎麼說這部電影的

P.S.我對電影的困惑是,Sean Penn飾演的大兒子成年後一次說他的弟弟在19歲時意外身亡
可是電影的小男孩看來頂多13歲吧,還是另一個弟弟也死亡了?

發表於 Modern Dance

抽屜 by 賴翠霜 at 實驗劇場 06/18/2011 14:30 ***



我掙扎了許久是否要觀看此部作品,最後帶著好奇心入場
因為我實在有些膩了,對於生活壓抑人心之類的作品
糾結、掙扎、扭曲的舞蹈動作,實在是看膩了

舞作的一開始,沒有逃出我的預想
糾結的身體部位從抽屜中詭異出場,還頗有日本恐怖電影的影子
當舞者的部位被切割後,肌肉過度使用的痕跡立現,這便少了點身體的美感
當六位女舞者終於離開抽屜,六具身軀堆疊在舞台中央
讓我想起了All the Loves by Kylie

少了MV中的情慾部分,也少了更勻稱的身軀
的確,想要講述台灣人生活中的壓抑成分我感受到了,一股不舒服襲身

當舞者們套上不同的時裝後,Pina Bausch技巧出現了
只是似乎少了某種精神,形有了,卻少了一種熱情的灑脫
當然我想編舞者不一定是想要呈現Pina精神,只是看到某種神似的動作,不免有種比較的心情
我沉浸在那樣的畫面中,我不知道編舞者希望我感覺到什麼
或許有某種困頓,卻不夠強烈,至少不是我感覺到的台灣生活

舞作後來的時間切割越來越多、越來越短
每個舞者多少呈現出自己生活被控制的壓抑,讓這作品在後半段有趣了起來
穿插些滑稽的舞,卻意外的沒有任何的笑聲(通常我看舞的經驗,多少也會有點聲音的,今天卻異常的安靜)
我感覺到了些不同女性的生命力,像是戲劇般多揭露些內心的層面
舞作明顯得豐富了起來
只是就舞作的架構而言,我覺得有點頭輕腳重
最後的收尾,也令我感覺詫異

不過這是一個充滿誠意的作品
看得出來製作經費不高,可是依舊結合複雜的燈光、音效、攝影、電子互動藝術…等
也因為這不是一個固定的舞團,舞者身上的技巧有些雜亂,也難有像大舞團的演出完整性
或許是如此,我並沒有被這作品感動,也少了點什麼
東一塊西一塊不夠整齊的方式,當然也成為這類小作品的另類驚喜吧

期待賴翠霜下一個作品…

發表於 Movies - GermanyMovies - USA

Ask the Dusk 心塵情緣 (2006) 85 *1/2



這電影嚴格說來比較像是電視連續劇
一堆不應該在電影中使用的嘮叨敘事法,不斷的出現
花這麼多篇幅叨敘,卻無法呈現角色的豐富性
只能停留在,一個義大利裔與墨西哥人在美國受到的種族歧視
因此這兩人只是努力的想要不以自己的姓氏為恥,或是不以自己的深色肌膚為憾
除此之外,沒有更深刻的生活背景呈現,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這兩個人在孤獨的停留在LA這座城? 選擇LA的原因? …等,太多的未知
最後我只看到Colin Farrell演出一個極度老實雖偶而口出惡言的可愛失意作家,他那單純的紳士風範讓我難以置信是出自一個美國人的行徑
而他那可愛的笑容還有翹臀,算是此片最大的賣點,還好這電影不完全浪費我的時間

發表於 Movies - Hungary

Kaméleon 花心變色龍 (2008) 84 *1/2



一個專騙寂寞女性錢財的男子會如何陰溝裡翻船? 還是繼續又成功的騙到金錢外又騙到了什麼?
這類題材的電影,多不勝數
所以要拍出還能有可看性的電影
那最後的高潮絕對要有能令人意外的合理劇情
或者是過程中,要令人感覺這男子的騙局設的漂亮

可惜,這影片中的男主角,從一開始對我就說服力不足
女主角也沒有美到令我感動
男主角施展的手法也不特別新穎
他如何跳入陷阱愛上他想要欺騙的女性,也編排的無法令我完全信服
最後的結局,也不難猜出答案
匈牙利還是拍不出能與好萊塢電影匹敵的商業娛樂性吧
還是拍些符合當地風土民情的影片或許是更好的電影產業發展吧

發表於 Movies - GermanyMovies - RussiaMovies - UK

The Last Station 為愛啟程 (2009) 83 ***1/2



這部以俄羅斯大文豪Leo Tolstoy晚年生活為故事藍圖的改編電影
並非Leo Tolstoy書迷、也非改編小說讀者的我,難以猜測這故事改編後與Leo Tolstoy本人有多少的相似度
不過倒是能一窺Leo Tolstoy可能的生活樣貌,倒也有趣
沒想到他是一個這麼可愛的老人
同時,也讓我思考了愛情與婚姻的意義

當在螢幕上顯示的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形象
卻依舊能讓我假想他年輕時的柔情、激情
愛情在經歷了時光的淬煉後,該剩下些什麼? 是精華? 是揮之不去的死亡陰影? 還是只是長年相處後的習慣?…等
最後,就因為一個理念的無法溝通,就讓Leo Tolstoy非以走上極端選擇而導致這樣的後果?
那我不得不幻想,如果當年Leo Tolstoy與他的夫人與遇上一個婚姻諮商師,這結局或許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還有愛的兩人,該可以取得一些溝通的養分,做出一起理解或讓步吧
或許沒有更佳的選擇,至少也可以是透徹理解後的選擇,而少了點話沒說清楚的遺憾吧

而愛情,在生命各個階段經歷的,都是那樣的不同
我回不去初戀時的酸澀情緒,卻也多了理解歲月帶來的成熟與無奈
只是我還沒有八十的白髮蒼蒼階段,該有更多的什麼等待著我
突然我有想翻閱Leo Tolstoy作品的動力了
有幾本書,不知道坐落在我書櫃上多少年了吧

只是電影過分攏長,有太多的橋段都可以刪去
而劇情的安排也只專注在Leo Tolstoy最後的遺屬,身邊人物對此大做反應
可是這些角色們該有更深刻的肌理,都顯得有些薄弱了
可惜了一票不錯的演員

發表於 Movies - USA

No String Attached 飯飯之交 (2011) 82 **1/2



當初很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Natalie Portman
可看過電影後,才發現這部電影最有魅力的,卻是Ashton Kutcher
可能是他那無害又可愛的深情吧
不過這只是一部非常普通的愛情喜劇片
(還好我沒去戲院看)

雖然這女主角的一些作為,我看到與我神似之處
不過還無法構成思考的層次
當然我還是被Ashton Kutcher那像小狗般忠實的神情所吸引了

不過我突然自由聯想了起來
究竟有多少美國人是以好萊塢電影的愛情模式在生活著
又有多少人被這樣影像的理想化影響著
而是什麼的美國生活從此被改變了
美國人的習俗也不太相同了
有趣~~~

發表於 Books

Too Soon Old, Too Late Smart 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 (2004)



這是一部一位臨床心理治療師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接觸個案多年累積的人生智慧書
這位作者Gordon Livingston是一種down to earth的態度得出一種看待生命的智慧
他的智慧是有厚度的重量、有直視傷痛產生的犀利與柔軟、有對抗生命喜樂與困境的勇氣
卻不是神學家、玄學家、心靈導師類的虛空論述
他很多的觀點與我的信念相似,他面對生活困境的態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因感動而淚眼婆娑
書中的許多觀點太值得思索了,我以為是一部不讀可惜的作品

p.s.可惜中文書名實在翻譯的過於平庸,給人一種廉價的商業包裝感

發表於 Movies - Taiwan

我這樣過了一生 Kuei-mei, a Woman (1985) 81 ***1/2



電視上無意間看到這部老電影
竟然是如此的感人
一個母親如何成家、辛苦拉拔孩子長大、面對婚姻裡的風雨…
然後生命走到了盡頭,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令我思考著

我可以從電影中感同身受那樣時代背景的人容易被影響做的抉擇
可是我看到這樣文化脈絡下,無形中對孩子罪惡感的綑綁,因為父母是如此生辛苦的生活著,我們為了你們犧牲了這麼多
可是追根究柢,那還是父母年輕時的選擇
他們沒有勇氣追求不同的生活,只能根據旁人的觀點選擇生活
他們沒有能力看到其他的可能,只能說不是人人都如此嗎
他們沒有機會發現更好的選擇,只能說服自己這就是人生
…在感同身受的無奈中,我思索當時可以有什麼不同的做法

這是一部細膩的電影,把我們能看到街頭上的老人家可能的年輕生活都輕巧的展現在螢幕上
不需要太多的著墨,人人都可以放入不同的人物對號入座
一段收到以前未婚夫信的戲,多數人都會想著,如果當時做不同的選擇,生活會有什麼不同呢
不過人生不就是如此
一個個不同的選擇,造成人生這畫布不同的色彩
沒有回頭或後悔的空間,卻有對此刻負責,努力走向未來的可能

p.s.我需要一部輕鬆一點的電影平衡一下

發表於 Concerts

法國聖馬克兒童合唱團 Les Petits Chanteurs de Saint-Marc at 國家音樂廳 06/01/2011 **



朋友臨時的一通電話,我抱著好奇出現在音樂廳
雖然不瞭解這個合唱團,不過也看過電影
能在國際擁有知名度,還能全世界巡迴演出
我帶著非常高的標準欣賞這場音樂會
應該是與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等,同樣等級的音樂團體
結果…

我的標準太高了,他們應該只能被視為非常好的學校合唱團
畢竟演出者只能從這學校選出,無法用最嚴謹的態度挑選出資質相當的聲音
聲音上就不是那樣的協調,演出中時有音不準的情況發生(我擔心那些學生會不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鋼琴伴奏常有脫拍的現象,跟不上速度,我有種想要拉他一把的衝動
指揮看來嚴肅
最詭異的是,我幾乎沒在這些孩子臉上看到笑容
連出場的步伐都走的缺乏年輕人該有的活力
我不禁幻想他們是經歷過什麼樣鐵血的教育嗎?
不過這一切也可能只是他們今天的狀況不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