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Music歌舞劇

搖滾芭比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at 台大體育館 8/23/2018 ✭✭✭1/2


朋友邀約,聽說韓國音樂劇有極佳的口碑,引發我很大的好奇,加上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是我當年非常喜歡的電影。查看此作品的歷史發現1998年是Off Broadway show,直到2014才有Broadway show的版本2015就不再演出了,而韓國卻在2005年買了版權開始發展韓國本土版本,火紅了十多年至今還有演出,不得不佩服韓國製作團隊的功力,我在觀賞後,也不自覺好奇其他男演員的演出會如何,這是這製作團隊很厲害的行銷包裝,與過去看Broadway Show的經驗不確定主演是誰,反正也沒差別?因為我每次看到的演員都已經演出多年,嗓子都唱壞了,瘋狂看了一年後我完全不再看Broadway Show了。因此整個觀賞過程,我都在好奇韓國的製作團隊,而找來的歌手聲音真的是迷人(沒有看台灣製作總會擔心音不準的負擔)https://youtu.be/rp6xcqkt97o

昨天的演出是Micheal K. Lee英文版,聲音真是好聽,具有深厚Broadway Show訓練的底子,演出令我喜愛,但最令我狂愛的是他脫掉禮服後的裸露上半身,天呀!身材怎麼可以這麼好,不是過度健身的壯漢,是恰到好處的fit,在此刻我完全理解此劇在韓國的魅力了。配角的女歌手僅有幾段主唱,但聲音更是令我驚艷,看到節目單有兩位女演員,但看了半天不知道是哪一位,因為韓國的整形醫生審美觀太一致了?(可不可以保有點個人特色呢) J-Min後來看名單才知道是她,英語口條能力極佳,也令我意外。只是她後來的換裝後,太像假洋娃娃,我後來真的是嚇到了(可能男性觀眾觀點會不一樣),她的聲音唱腔沒話說,但演技有些僵硬太過刻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場的樂手們除了音樂有搖滾樂感,顏值也都頗高的,連其中一個鼓手的確長相陰柔我一時也無法辨別是男是女也被安排進了對白,可以看到這韓國製作如何把這作品本土化的能耐,前半段也花了很多時間跟台灣觀眾打關係,雖然可以讓人感到親切但有些太多了,不過用心我是感受到了。

聽說此劇在台的銷售慘賠,也不意外,因為音樂劇卻是來自韓國的?多少會有些遲疑了。還是這種有爭議性的題材,雖然這都是二十年前的作品了,但在保守的台灣或許還是太刺激了?所以我就一直好奇,到底韓國團隊是怎麼把這作品做起來的?韓國對性別議題的保守程度可是比台灣更強烈吧。但看到了最後倒是想到了日本的寶塚歌舞團,我想一切都歸功於厲害的行銷團隊。而台灣的票房慘淡或許也是行銷團隊不給力吧。

發表於 Movies - Korea

Along with the Gods 2 與神同行2:最終審判 (2018) 92 ✭✭✩✩✩


1.jpg
第一集的地獄場景或許還有點刺激感,這一集多條線刻意安排了矯情劇情卻無法催淚只顯得雜亂(好吧,其實是我冷血),然後此片第一帥是李政宰,第二帥是李浚赫(嗯,都不是主角),顏值有點低呀,不過千年前的扮相我覺得有比較好看一點(好吧,是我品味有些奇怪)。然後,第一集是跟母親道歉,這一集是跟父親道歉,大概主軸是這樣吧?三人關係,在謎底揭曉前就猜到了,還是關於罪咎感,要道歉時要及時,故事情節想要複雜,其實好簡單呀,「消除記憶」是好事嗎?看到後來我也覺得「不想投胎」呀。選擇為「閻羅王」的標準倒底是什麼?「貴人」標準又是什麼?感覺標準好寬呀~~~

這次視覺效果好像弱了點,還是因為沒新意了?連恐龍都出來了,但我都沒有被嚇到。(是我胃口太大,痲痹了)韓國是很努力要跟好萊塢比拼啦,台灣這麼好的票房成績,此片投資報酬率應該有超越好萊塢電影嗎?(糟糕,我好像一直離題,但是好好奇喔)

看的韓國電影不算多,但好像好容易有很多反應韓國貧富差距大的控訴,不知道為什麼總會碰到這元素?反觀台灣電影,酸民們每天都有抱怨鬼島的言論,但台灣電影這種貧富差距的控訴好像沒有韓國電影多?(可能是我看太少的偏頗印象吧?)

發表於 Movies - NorwayMovies - Sweden

Bergman:A Year in a Life 柏格曼:大師狂想 (2018) 91 ✭✭✭1/2


1.jpg
本來帶著來看Bergman紀錄片的心情進場,卻在片名一出來A Year,我瞬間調整了我的期待,這一年電影大師發生了什麼呢?結果發現整部電影好像是為了證明1957年很重要而找了一堆證據,卻反而令我感到雜亂無章,最後這一年到底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也只提供了「他已有過四段感情、與三個女人生下六個孩子、第一次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拍片:兩部經典《第七封印》《野草莓》、四部舞台劇…等」 這些表面數據,並沒有更深入的心靈探索挖掘,導致我有些失望。因為好像紀錄片導演Jane Magnusson從這一年預知了大師了一生,這比較像是算命師嗎?但是那些證明又顯得些牽強,只有電影工作者的一些外在對Bergman的觀察或個人詮釋,私密關係者也只有哥哥與情人Liv Ullmann,感覺像是隔靴搔癢,距離我能透過紀錄片方式理解這個人的其它面向太過遙遠。他很多女人、他不顧家庭生活、他後來在瑞典如日中天脾氣暴躁…這些我想google一下就能知曉,紀錄片的價值應該在一些更難挖掘處有些秘辛吧,或許是我要求太高?此片導演開出的主題令我感覺有些牽強了,還不如乾脆拍的作品整理史,每一年有哪些作品,當年的Bergman生活狀態有什麼,或許還不會有不斷跳躍時序的混亂感,能有些收獲。此片的剪接跳躍方式,我常常是透過看Bergman的皺紋程度猜想這可能是幾歲的他的影像記錄,看到後來都有點放棄了。不過對於僅看過幾部他的經典的我而言,還有有不少新鮮發覺,挺有趣的,他為什麼這麼偉大呢?觀影後一直在思考的…

發表於 Movies - USA

Ant Man 蟻人 (2015) 90 ✭✭1/2


1.jpg
雖然超級英雄們,不再找人生勝利組來當主角了,但還是有不變的英雄公式,所謂的好人壞人還要有個美女凸顯英雄的重要性,這部分似乎還是很難改變。這次多了量子世界觀點,會看此片是被喜愛此片的朋友影響,加上第二集剛下片才又被提醒,吸引我的則是劇情有關量子科學觀點,此片英雄是縮小的,所以微觀視覺畫面上應該算是有些新意的,這些種種加在一起卻沒有激起我喜愛感?所以觀影過程我都專注在自己身上,好奇我的反應,像是在對自己做心理治療吧。難得的收獲,像是對自己有多一點了了解。

發表於 Movies - USA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 (2018) 89 ✭✭✭✭1/2


1.jpg
實在不太喜歡阿湯哥一成不變的面癱表演方式,但此片口碑太好,還是帶著好奇進場。

近幾年太多砸大錢的特效場面,這種紮實的肉搏戰實屬難得,阿湯哥的用力與毅力可以透過螢幕傳遞出來,我都感受到他的年老焦慮,不比拼一下怎能證明自己還能站穩好萊塢動作片一哥的位置呢?挑戰身體極限所有畫面都要清楚被拍到親自上陣,不然就白白冒險了?但看這種紮實的動作片還真是過癮,音樂配樂與畫面配合的恰到好處,腎上腺素激增,讓我都對這位面癱演員有了些許的感覺。但可惜的是,這些動作畫面都有來自其他電影的影子,並沒有獨創性的動作設計。

在緊張的動作懸疑一陣後,立刻銜接緩衝的情感慢步調情節,此片的快慢節奏掌握極佳,讓人不至於感到過度沉悶或是被快速視覺震攝至痲痹感,很精準地抓牢了觀眾的注意力。角色Ethan Hunt身旁也要安排些如007女郎的角色,三位風格各異的女子,但他不是風流的007,而是需抱持獨身主義的世界拯救者,多麼經典的英雄主義架構?!

但我個人最喜愛的當然就是Paris忙碌街道的追逐戲,讓我不禁回想哪一條街道的石子路我是踩過的?努力回想著我的青春,然後看著阿湯哥努力的不跳入老年的範疇,體驗到一種時間幻象感?

發表於 Movies - USA

Newness 我們的愛情一言難盡 (2017) 88 ✭✭1/2


1.jpg
將這時代的社交約會軟體工具digital meat market加入開放性關係中探索,一開頭呈現現代青年的約會模式是有說服力的、有趣的,但最關鍵的兩個主角的相愛相戀卻無法讓我有感,雖然兩人顏值都很好、身材有棒,但兩人就是少了chemistry,我不知道是哪裡出問題了,加上背景音樂一直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感(但這種電影氛圍非常的美國Independent film風格,也很Sundance Film Festival,所以喜歡這種調調的人,別錯過了),讓我更是一直無法進入這兩人關係裡。

但是!!!此片是絕佳的心理治療影片!!!兩個主角有明顯的個人議題急需處理,否則再怎麼美好年輕的長相與肉體,雖然能快速找到肉體安慰,在我看來也會很快結束關係,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好的,此片的關鍵句子:「Love is two people who don’t give up on each other.」但如果兩個人沒好好各自去處理心理議題,這關係我看來也是岌岌可危的,但至少有意願要在一起,關係中兩人有同樣的意願,也是極為重要的,但有這一個第一步後,兩個人各自有沒有勇氣要面對內心的傷口,則是更為關鍵的第二步,多數人就失戀後再換一個肉體繼續輪迴吧,根本不知道問題關鍵在哪裡,甚為可惜,若觀眾觀看此片身為旁觀者,可能清明的看到這對戀人中的問題,能否回想到自己關係中的問題,進而能察覺自己有些內在議題需要修復,在我看來這或許才是此片最重要的價值!

希望這電影可以成為很多人關係中的「照妖鏡」,祝福每個人都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發表於 Movies - China

太陽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2017) 87 ✭✭✩✩✩


1.jpg
姜文的電影,我第一部應該是「讓子彈飛」,所以原來風格是多年來一致的,這部片的故事更為難解,說好聽是奇幻,畢竟畫面是2007年的作品,細緻度很難被我視為「奇幻」。沒有把前後文解說清楚的故事,因此容易給人看不懂的感受,我則是看到用幽默包裝文革時期的荒謬,展現的是人性在那個非常悶的時代的情感壓抑,但這些看不懂,或許是我朋友推薦我看的主因,但我看過此片竟也不太糾結這些「不明白」處,想必是此片真的無法打動我,我也懶了。但我感覺骨子裡,或許包裝的是批鬥那年代的故事,所以越模糊難解越安全吧。畢竟姜文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呢,或許只是凸顯了那年代很多荒謬難解的行徑,人都瘋狂了又還如何有邏輯呢?

我似乎也沒看過房祖名的演出,他原來有這種清新單純的氣質,令我感到意外,這可能是我觀看此片最大的意外(但好像大麻案後,也許久沒看到他了?不過也是我根本沒追他的演出,搞不好他正紅呢)其他人的演出則是荒謬的黑色喜劇感,黃秋生、陳沖都誇張的很,也不知道是真是瘋了,

太陽造成升起,多好的片名呀,就是不用了解太多,日子繼續過。看似很多象徵符號,但電影要夠好看才有心思挖掘推敲探索的…這影片對我毫無魅力可言

發表於 Movies - USA

Love, Simon 親愛的初戀 (2018) 86 ✭✭✭✭✩


1.jpg
Rotten Tomatoes有91%的新鮮度,引起了我的好奇,青少年同志電影為何能有這樣高的評價呢?
雖然是種正面、樂觀、輕鬆的小品,卻能將節奏極佳,青少年同志會遇到的困惑與迷惘與擔憂,也算是面向都觸碰到了,用幽默輕鬆的方式包裝青少年困惑的情竇初開,我想此片最厲害的應該是編劇吧。當然最催淚的劇情永遠是正面支持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太令人感動了。

當然此片一個重要的提醒,當每個人要勇敢展現真實的自己時,或許都會有這種出櫃的焦慮感,擔心他人不接受與不被喜愛。

總之,看部輕鬆的初戀電影,感染些青春的氣息。

P.S. Katherine Langford在13 Reasons Why裡的Hannah演出深植我心,這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影集,給我種憂鬱感,這次她出現在青少年喜劇片,令我有些錯亂
飾演爸爸的Josh Duhamel真帥,但他就是給我種很難大紅的演員感

發表於 Movies - FranceMovies - Korea

La Caméra de Claire 克萊兒的相機 (2017) 85 ✭1/2


1.jpg

Isabelle Huppert產能太大,要追看完她所有作品還需要一些時間,當這部演片出現在金馬影展選單時,我好掙扎,看到到時候會上院線,就繼續拖著沒看,等到院線上映了,看了預告還是拖著…我想我的直覺知道這電影不是我的菜,但是Isabelle Huppert耶!遲早要找天看完它的。

果然,洪常秀的風格不是我的菜,看到網路上介紹他的電影,不外乎,低成本、攝影機不動鏡頭偶而zoom in zoom out、沒什麼剪接手法、靠演員大量像是即興的對白所以常常很乾(過程幾度我都覺得這麼無聊的對話為什麼不剪掉呀?)、,就是「生活化的電影」,不得不說還真的是好生活,我算是也很少在電影中看到Isabelle Huppert這麼觀光客的樣子、會有觀光客彼此任時時尷尬無語的乾、也有還在想著下句話要問什麼的害羞…等,的確非常真實,但此片在我看來,好像就是四個電影人剛好去Cannes參加影展,過程中太無聊,就隨性說句來拍電影吧,就什麼準備都沒有的開始了,電影拍攝在兩個星期內完成,非常節省,他的電影成本平均大概落在10萬美金左右。

If I took a photo of you,
you are not the same person anymore.
大概就是這電影片名的原因,但Claire(由Isabelle Huppert飾演)其實只旁觀者,幫助觀眾推敲出原先認識的三人關係–女員工+女老闆+男電影導演。

開場是女員工晚熙(由金敏喜飾演)被女老闆(由張美姬飾演)開除的戲碼,大量無聊的對話,總之就是女老闆只說了覺得晚熙是「不誠實」的,因此無法繼續跟她工作,但遲遲不願意說出原因(這部分是否暗示了東西方工作保障的差異?韓國人似乎輕易接受這狀況,當遇到Claire提及此事時,Claire一句可以就這樣嗎?我想應該是工作權益有關的詢問,這在我的旅行中與外國人討論到工作保障與福利時也出現過類似對話,但我猜想這就是Isabelle Huppert的即興反應,並非導演洪常秀的劇本,因為這應該也不是此片想探討的主題)。女員工一臉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開除?!

接著畫面跳到,男導演(由鄭進永飾演)與女老闆的對話,原來兩人是情人關係,不確定是有婚約,但重點大概是「生活要誠實,電影才會誠實」,偏偏洪常秀與金敏喜就是有不倫戀,導演與演員關係呼應了電影的狀態,很難不令人聯想,那何謂「誠實」?另一個重點是男導演與女員工原來發生了什麼不妥的關係(是否到一夜情不得而知),但男導演歸罪於酒精,酒精何罪之有背了多少罵名呀?這時候我不免聯想到前一段戲,女員工一臉無辜樣,到底是裝給女老闆看的?還是兩人真沒發生什麼關係呀?

再來是導演與女員工的相遇,竟然是男導演的吃味戲,不過穿著普通的T-shirt和一條不算短的短褲,女人就被罵放蕩的勾引男人了?這是男性霸權控制欲很容易產生「恐怖情人」的常態?還是可惜韓國伊斯蘭教信仰不多,不然就可以限制女性穿著了?(好了,我真的連想遠了,電影太無聊,我都覺得我的聯想更有樂趣了)

大概就從這些生活切面,讓我們了解這三個人的故事,然後Claire就在這些橋段中在穿針引線的各與這三個角色互動,無聊的故事,好像還能拍出點什麼人性味道,或許這就是洪常秀電影在影展享有盛名的原因吧,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種風格。但為了Isabelle Huppert我還是會選看的…

發表於 Movies - France

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 / Sorry Angel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 (2018) 84 ✭✭✭✭1/2


1.jpg
這部片完全就是我的菜,Paris+藝文腔濃厚+複雜難以言喻的感情狀態+可愛的肉體+極佳的音樂選單+有味道的運鏡攝影+那個時代的氛圍,雖然有些影片節奏上不夠順暢、雖然這兩個男人不都算是我的菜(還是Call Me by Your Name那兩位主角比較吸引人)、雖然這屬於導演很自溺自以為是的文藝風格,但看這部電影實在太過癮了,好喜愛裡面交織的各種元素,一種愛上一部電影的感覺,好久沒有了。

很多人可能會拿此片與Call Me by Your Name相比,但兩部電影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愛情,雖然好像都有哥弟戀,此片面對的是死亡的吞噬,是人生最後一場戀愛該如何面對與接受的難題,Call Me則是關於其中一人的人生第一場戀愛,這倒是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最後一段反而更需要勇氣?相比Call Me是純純的戀愛,這部的故事卻是在愛滋病襲擊世界各地男同志最慘烈的戰爭時期,在男同志肉體關係上極儘的放縱與自我放棄,不少人在壯年時期便要面對死亡的趨近,這樣的感情又現實又脆弱又唯美,但不是美國片的悲情感或是奮戰無奈感,此片有較深層面對生命消逝的詩意與恐懼,兩人的愛情並沒有說服我,但對生命的渴望與一種法國文青味卻征服了我。有關於Paris的每一個場景都美極了(我就是腦粉)。

此片的場景都充滿了90年代的Paris風情,還在劇院放上Isabelle Huppert演出的Orlando舞台劇海報(天呀!原來她演過Orlando,雖然理解舞台劇的魅力,看過她的4.48 Psychose至今難忘,但如果有電影我就至少現在還能一窺呀),搜尋資料時發現了這篇,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topic/9496,真希望我能讀懂法文,電影筆記真是好吸引我呀。(難怪她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https://www.marieclaire.com.tw/celebrity/story/30356

P.S. 中文片名翻譯的好糟糕呀,我都有些憎恨了